中国传统年画题材多样,至清代到达顶峰。和中国古代文人画、宫廷美术不同的是,年画创之于民,用之于民,多取材于大众熟知和喜爱的历史佳话、传奇小说,也反映了祭祀祖先、避邪趋福的世俗愿望。
■整理:潘玮倩
戏曲故事
民间广为流传的“杨家将”“单骑救主”“三侠五义”“火攻计”等传说或历史故事,被改编成戏曲,进而又诞生与之相关的木版年画。
戏曲故事年画表现的是舞台实景,刻画的是演员真容。画中人物为戏剧演出形象,头脸、衣衫、道具均是戏剧模样,如“拿白翠云”“黄鹤楼”,画面像是从戏剧场景中定格的一帧;又如“火攻计”“秦香莲”,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定格几个戏剧场景,从右至左串联成一出戏剧。
而历史故事年画中的人物形象则按照历史进行如实还原,如“关公夜读”中的关羽,便身着青衫;又如“李存孝打虎”,虽然画面被赋予夸张的想象,如李存孝的身量比老虎还要庞大,但整幅画中人物及马匹形象本身并无戏剧色彩,如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场景。此外,历史故事年画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如浙江地区年画中的“南朝圣众”“九郡王”两幅,所祭祀人物均分别是江浙、古徽州地区特有的历史入物,至今也作为地方性神袛被祭祀供奉,并不见于其他地区。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也是年画的题材之一,多为佛教或道教神明及故事。我国民间宗教的一大特点是各宗教或流派混杂,百姓只顾祈求神明保佑,鲜少明晰界定各种宗教;且佛教、道教在流传发展过程中,其内涵和故事本就有所交叉,反映在年画中,经常会出现同张年画中杂糅了各种宗教各谱系神仙的情况,最典型的要属“全神图”一类。在这种以“全神图”“天地三界十方真宰”为主题的一类年画中,儒、释、道各路神仙分列座次,有的神仙旁边有榜题标注神仙姓名,像佛教的如来与道教的太白金星分列左右,又有天王、地藏、关公、灶王等各种神衹混杂其中,此种情况屡见不鲜。另有同时供奉一组神明的情况,年庆时一并摆出祭祀,祭毕焚化,如道教的 “十殿阎王”。除此种明确宗教神明的年画外,还有出自宗教象征、宗教典故等的祭祀用年画纸马,如“青龙”“白虎”本属于道教四神,也被绘于年画中,于年庆时张贴,以祈求某方位的吉祥。
行业祖师年画
众多年画题材中,有一类以往并不受关注的年画,即行业祖师年画。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各自的始祖。现在过年时不同行业张贴与之相对应的行业春联;旧时年庆祭祀时,从事某行业的人也常常祭祀祖师保佑来年手艺精进、事业顺利。如江南缫丝业、纺织业祭祀“蚕花五圣”,印染行业祭祀“梅、葛二仙翁”,酿酒行业祭祀“造酒之神”,农业祭祀“青苗之神”,做生意的人则祭祀“利市仙官”。而地方差异在行业祖师年画中表现也十分明显,如药王祭祀,北方多祭“灵应药王”“药王真君”“药圣”等,南方则祭“皮场药王”“天医真君”;而养蚕、缫丝为江南地区特有的产业,北方神仙谱系中便见不到相关神祇。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也一直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年画题材,如“张仙射天狗”“刘海戏金蟾”“一团和气”“广寒宫”“八仙”“钟馗”等。神话中的人物多拥有超凡的法力,或能腾云驾雾,或能长生不老,或能普度众生,或能迎祥纳福,或能镇宅除厄,因此民间将神话人物视为脱离现实世界超凡脱俗的存在。
吉祥喜庆
吉祥喜庆主题仍旧是被各地年画最广泛采用的题材,如“活财神沈万三”“增福财神”“麒麟送子”“封侯挂印”“上关下财”“五子日升”“五子夺魁”“福禄寿”“喜神”等,是各地最热衷于表现和张贴的年画。
四美图——现存最早的雕版年画
中国国家图书馆现藏一幅《四美图》,高67厘米,宽43厘米,为20世纪80年代木刻版画,内容与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四美图》完全一致,后者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现存最早的中国雕版年画,创作于金代,是年画的始祖。
北宋开封陷落后,文化中心南移,平阳因盛产印刷用的纸墨良材,逐渐成为金代刻经印本的中心。金以平阳为上府,并于此设局刊书,坊肆萃集,兼印年画的陆家、张家及姫家、徐家就是此地著名的私家书坊。《四美图》即出自金代平阳(今临汾)姫家(金殿村),原件高57厘米,宽32.5厘米。
从国家图书馆所藏《四美图》 中可以看到,画面上方通栏刻有《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横披标题,用墨线单色印就。每位美人的上方均有标记姓名的小方框,从右至左为绿珠、王昭君、赵飞燕、班姬。
(本版图文主要来自戴季等人所撰《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掌故丛书——年画掌故》,上海远东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