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养老小平台汇聚社会大资源 这里有“一辈子都被爱着”的滋味(1)
日期:[2018-02-14]  版次:[A06]   版名:[2018新春走基层]   字体:【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委员兼新快报社社长、总编辑许志权为长者送餐。

新快报记者走进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养老服务平台,体验长者服务,品味晚年生活——

根据广州市民政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4.6万人,老年人口比例达17.8%,养老服务对老人甚至中青年人来说都是“刚需”。截至目前,广州已设立124个区、街(镇)级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覆盖115个街(镇);同时设有长者饭堂846个,实现街(镇)、村居全覆盖。

那么,这些养老服务平台运行情况如何呢?接受到服务的老人家满意吗?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新快报记者来到越秀区六榕街,走访六榕街长者综合服务中心,并在侨颐日间托老服务中心长者公益食堂参与志愿服务,与老人、志愿者、社工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志权 张英姿 李应华 吴晓娴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第1站

六榕街长者综合服务中心

加装电梯盘活大楼成一站式服务平台

越秀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改革以助餐配餐服务为重点,将全区18条街道分成7个居家养老服务片区,由7个居家养老服务部分片管理,为片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家居清洁、洗衣做饭、助医助药、探访陪护等入户服务。按照每条街道建有1个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的要求,目前18条街道均设有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

“老城区、老街巷、老居民、老人家”,六榕街是越秀内较为突出的“四老”街区,60岁以上长者有2.17万人,占总人口数22.4%,其中孤寡、独居、伤残、高龄人员多达8000多人。普通的“买菜做饭”问题就已经是关系到老人生活的重要问题。六榕街利用街道资源,首先在位于周家巷的一栋4层建筑内加装了电梯,再引入专业服务机构美好家园养老集团,将其打造成集日间托老、助餐配餐、康复保健、文化娱乐、咨询服务、家政服务、紧急援助于一体的一站式长者综合服务平台。

“综合服务中心8月开门营业,很受街坊欢迎。”六榕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张慧敏介绍。她的话被中心一楼正在进行的广场舞训练证实,十几名老人正在长者综合服务中心一楼大堂的空间伴着音乐起舞,“这段时间天气太冷,这里的空间可以给老人家跳跳舞,实在太有心了。”舞者之一的邓婆婆告诉记者,原来长者综合服务中心一楼大堂也是老人的用餐点,但这里的服务人员会在非用餐时间收拾起桌椅,腾出空间给老人家跳舞。

活动多样动静皆宜 老人生活更有趣

在一楼大堂的另一侧,老街坊们捐出来的旧时用品展则与热闹的广场舞形成一动一静的对比,“我这套陶瓷器,是以前家里用来放水果的,应该是晚清时候的制作,陈家祠放着一套形制接近的,标价2000元呢。”衢老伯指着一个陶瓷果盘和三个茶杯,十分自豪地说,虽然价值并不算高,这套小玩意可是他的珍藏。与他捐出来的陶瓷器相比,李伯从家里翻出来的一个铝盆则唤起了更多老街坊的回忆,“以前家家都用这种脸盆。”“对,而且特别娇气,稍微一用力就变形了,都得小心轻放。”

除了回忆往昔,长者服务中心的多元化服务也非常贴心地照顾到老人家想要接触前沿科技的愿望,“我以前学用电脑,现在用手机。想念儿孙了,或者想找朋友聊聊天了,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就能实现,方便极了。”在中心二楼,街坊何伯告诉记者,中心每天都有各种兴趣小组,大家也都互相帮助,擅长摄影的老街坊教大家拍照、从舞蹈团退休的老街坊教大家跳舞,附近学校的学生还定期过来教老人家用电脑、手机的社交软件。

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是一方面,在长者综合服务中心,还有专业的理疗师、康复师、护士为老街坊提供日常理疗、伤病康复、养生饮食计划制定等的服务,“这就是我们选择和专业机构合作的原因。”张慧敏告诉记者,中心还设立了一个面积较大的淋浴间,让护工可以帮助老人在这里淋浴,“一般老人家里的冲凉房面积都不足以护工在里边服务,有了这个淋浴间,我们也可以照顾到行动不便的老人的需要。”

在康复理疗区,还有一个帮助老人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小房间,在全黑的环境中,房间配置了喷泉、钢琴等声光电刺激的仪器,帮助患病的老人刺激各种感应,防止症状加深,还可以通过测试评估老人患病的程度,目前已经有一位辖区的老人在接受每周一次的治疗。更重要的是,这些基本服务对老街坊们都是免费的,目前运营主要靠政府补贴和一些上门的居家养老服务来维持着。

第2站

侨颐长者公益食堂

链接多方资源建立长者公益饭堂

日常的服务是一方面,老人家吃饭也是他们长期困扰的问题。中午时分,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凉亭社区附近的社区长者公益饭堂。这个饭堂是六榕街与广州市侨颐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在广州市福利彩票中心以及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支持和帮助下建起来的,也是街道链接多方资源实现养老服务的见证。

“‘契妈’来啦,赶紧给她打饭。”社工刘姐从事长者服务已经25年,也是长者公益饭堂成立到发展壮大的见证人,她和饭堂的社工、志愿者都可以清楚叫出前来用餐的130多位老人的名字,连老人的喜好都了然于心。外号“契妈”的冯婆婆因为活泼开朗,与饭堂的社工、志愿者打成一片,说他们都像自己的干儿子、干女儿,所以就开始有社工亲切地叫她“契妈”,这个外号也一直沿用到现在,甚至有些新来的志愿者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喊她“契妈”。“饭打好了,知道你喜欢吃米饭,给你多加了。”“你打饭我很放心的。”冯婆婆和相熟的社工交谈几句之后,提着饭盒离开了。

“其实她退休待遇不错的,就是跟很多老人家一样,什么都省着用,家人发现她平时自己做饭吃得太省了,后来就给她在这里挂上号了,还跟她说饭菜都是免费的,她才乐呵呵地每天中午过来。”刘姐告诉记者,长者饭堂中午一顿饭成本是12元,政府给每位户籍老人补贴3元,所以户籍老人只需要出9元就可以在这里吃一顿可口舒心的午饭。

每天供应配餐300份 工作人员熟知每位老人的口味

到了午饭时间,饭堂里陆陆续续坐满了老人家。开饭前,老人们会在社工和志愿者的带领下坐在座位上做一套活动操,活动轻柔,但节奏感十足。“有些老人平时活动比较少,有机会我们就尽量让他们多活动活动。”刘姐介绍。

接着,我们加入了为老人们打饭送餐的志愿者队伍。得知我们是新闻记者,来体验社区的长者服务,老人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饭堂里又一次洋溢起欢声笑语。当天的饭菜包含了蒸水蛋、土豆炖肉片,青菜是生菜,汤则是粉葛煲排骨。刘姐告诉记者,老人家提前一天打电话到饭堂报备,然后师傅计算好用量,第二天一早采购好原料,“我们资源有限,所以每天的配餐都要精准到个位数,如果有未预约的老人要来吃饭,我们就把工作餐给他们吃,社工另外买饭。”刘姐解释,现在饭堂每天大概要提供300份长者配餐,当天有130位老人选择到饭堂就餐,其余的配餐则是由志愿者送到包括六榕街长者综合服务中心在内的几个配餐点。

“无论义工还是社工都很热心,他们还记得我们的口味,有些人牙不好吃不了排骨,你看今天打的汤里就多是肉片;有的人患有糖尿病,他们也做成档案。”77岁的李阿姨1988年就跟随工作调动的丈夫来到广州,退休后就住在饭堂附近的一个社区,2013年饭堂开张就开始在这里吃饭了,作为“熟客”她对社工和志愿者赞不绝口。她提到的建立档案,是街道建成了长者健康咨询小屋,链接辖内多层级公共服务医疗资源,为社区长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实施“引医进门”。社工利用老人就餐的机会向他们宣传,很多老人都享受了建立档案的服务。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