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建立业余戏曲考级机制 激励票友更好传承传播
日期:[2018-03-07]  版次:[A10]   版名:[2018全国两会·访谈]   字体:【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副院长曾小敏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小敏建议:

坐在采访直播间里的曾小敏言谈犹如韵律般抑扬顿挫,举手投足间都显示出这位广东粤剧院著名花旦的风采。洗去铅华,脱下戏服,曾小敏还是一手挑起粤剧院种种事务的“女当家”,一方面要传承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一方面要让经典在新时代生存和发展起来。

3月4日,曾小敏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带来她的提案,她希望政府能支持戏曲进校园、进教材以拓宽年轻的受众面,同时建立业余戏曲考级,给予票友一种精神激励,让他们能更好地把戏曲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对话

用新方法展现粤剧魅力,吸引年轻观众尤为重要

新快报:戏曲是一种传统文化,如何做到在如此厚重的基础上创新?

曾小敏:戏曲观众目前固定的主体,主要是退休的一帮老票友,人数每年都在减少,如今的年轻人对粤剧了解十分有限。因此用新的方法来展现粤剧的魅力,去吸引年轻观众尤为重要。

全国各个戏种都在为争取新时代的年轻观众而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剧本故事、道具舞美、音乐节奏、传播介质和推广方式等多个方面,虽然传统文化对戏曲有许多固化的观念,会因此而产生束缚和压力,但是我们也顶住压力,一直在努力。

为了顺应年轻人的喜好,我们把精美繁复的戏曲道具行头进行创新,摒弃跟现实脱节的老式浓艳打扮,改用接近生活、清新淡雅的淡妆和服饰,缩短剧目时长,我们把舞台上的粤剧拍摄成可以反复播放、易于传播的电影,有票友告诉我,单单一部《柳毅奇缘》就重复看了六七遍。我们把戏曲演出和讲座带进校园,跟星海音乐学院长期合作甚至合办选修课、必修课,吸引到不少年轻的戏曲粉丝。事实证明,这些创新推广手段都是有效果的。

戏曲传播需要一个平台,

才能不断吸引年轻观众进剧场

新快报:具体有哪些建议呢?

曾小敏:首先建议更多地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这种方法被事实证明是有效的。以广东省为例,仅广东粤剧院2012年至今就组织进校园演出、讲座近200场,成功推动粤剧设为星海音乐学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今年更成为广东省戏曲(粤剧)进校园基地之一,吸引了不少师生关注地方戏曲。

第二,推进戏曲进教材工程。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性戏种,进教材不是一蹴而就的,戏曲教材编制难度不仅是如何把戏曲细化,梳理成学生能看懂的教材,还要有相应的师资配套。

第三,现在的兴趣班很多,如舞蹈、绘画等,这些兴趣班一方面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提升,有展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有考级机制,可对自身的程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自我提升的满足。可是目前,戏曲除了专业艺术人员有职级评定外,很多业余爱好者只能自娱自乐,无法得到有权威性的级别认可。相对于专业的戏曲教材,效仿钢琴考级制度建立得到社会认可的业余戏曲考级机制,更有现实的可行性。考级制度让业余爱好者能够有评定自身戏曲艺术水平、提升艺术素质的平台,这既是激励,也能吸引一些未接触过戏曲的群众有动力去了解戏曲。

新快报:您在推广戏曲文化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

曾小敏:想要获得更多受众,除了戏曲产品本身的创新外,传播推广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现在的新媒体。根据我的统计,关于戏曲类的自媒体极少,有认证的、原创性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还不到100个。戏曲传播需要一个平台,要有固定的阵地去宣传戏曲的动态,才能不断吸引年轻的观众走进剧场。

■采写: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罗韵

■摄影: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孙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