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非二代”:非一般的广州文化热词
日期:[2018-03-07]  版次:[A14]   版名:[城事]   字体:【
■广彩传承人许恩福和许珺茹父女。

■西关打铜传承人苏广伟和苏英敏父子。

■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和他的学生徒弟。

■广州戏服传承人董惠兰和何凤婷师徒。

“非遗第二代”集体亮相广府汇平台,推出项目受年轻人青睐

广府庙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一群“非遗第二代”正活跃其间,他们从父辈和师傅手里接棒,以创新的方式推广传统非遗项目,作品走进现代生活,十分畅销。同时,他们自筹资金组建了广府汇平台,首度集体登场亮相,推出了“非遗玩家”等受到广州年轻人青睐的项目。

■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非二代”亮相广府庙会

3月3日,广府庙会非遗区的广彩摊位,被市民和游客围了个里外三层,广彩大师许恩福和许珺茹父女忙个不停,介绍着他们的作品。

就在相隔不远的摊位上,还有广州戏服的董惠兰和何凤婷师徒、西关打铜的苏广伟和苏英敏父子、广州榄雕的曾昭鸿和曾宪鹏父子、红木宫灯的罗昭亮和罗敏欣父女、岭南古琴的区君虹和区宏山父子等,也在一起守着自己的绝活和生意。

在今年的广府庙会上,许氏父女开发了具有西关文化元素的广彩手机U盘挂饰,销路很好,而那个印有公众号二维码的广彩瓷盘,也吸引了围观者们纷纷扫码关注。

今年的广府庙会以传承为主题,在民俗文化巡游的“广府记忆”中,出现了四对非遗两代人,包括了上文中的广州戏服、广州榄雕、广彩,唯一不同的是西关打铜的苏广伟并没有与儿子苏英敏出现,而是带徒弟宋敏权登场,父业由子女继承,或是师傅传业于徒弟,是“非二代”的两类形态。

“非遗人做非遗事”

广府汇是一家由一群“非二代”自行发起、自筹资金组成的公司,由各成员持股投资,也得到越秀区广府文化发展促进会的支持,其份额最大,其次是西关打铜、老广新游文创公司,他们的责任也较大。

越秀区广府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何愿飞介绍道,广府汇目前有九个非遗项目,包括了粤语讲古、广彩、宫灯、西关打铜、通草画、古琴、饼印、榄雕、剪纸等。

它成立至今的两三个月来,做了三件事,一是产品开发,他们在《财富》论坛期间推出了六件套的广府非遗产品伴手礼,里面有广彩茶杯、宫灯、通草画等迷你作品。二是创建平台,为了减轻办公成本,向广府汇提供了位于越秀区文化馆4楼的办公场地,这群年轻人每周都在这里开会,其中的一个重点是形成了商业计划书,希望能找一家能承担投资人角色的加盟公司。三是筹建“非遗玩家”项目,他们计划在西湖路和教育路交会处附近的原教育路小学旧址,建起一个1300平方米的非遗平台,使它成为传习中心、交流中心、创意中心、广府文化旅游目的地、非遗文化产业的实验基地……

“非遗人做非遗事,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越秀区文广新局局长杨卫国表示,在广府汇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政府提供了服务、政策、扶持。他认为,“非二代”在学习父辈的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会在文化认同、消费观念上存在差异,这也使他们在非遗的运营上有新思路新做法。

致力打破非遗壁垒

广府汇这群年轻人有一个共识——广府汇是面向所有非遗人士的,打破区域壁垒。而从现有的九个项目看,有的项目是海珠区和荔湾区的。

成员之一的彭嘉志说,他一方面要依傍广府汇广大的平台,寻求说书市场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要用说书这种艺术形式,更好地将企业文化推广出去,刷亮“广府汇”这个越秀区的创新非遗品牌。

“我要打破一些非遗的传统壁垒。”正在运营西关打铜的苏英敏表示,他的作品已经和通草画非遗传承人苏昕的木刻年画作品达成合作。

广府汇成为了本届广府庙会非遗区的策划组织机构,为此,他们为18种的非遗项目拍了一组宣传大片,与过去那种师傅在前、徒弟在后,师傅做主角、徒弟做配角的传统构图截然不同,这次是徒弟在前做主角。有的还将“非二代”的孩子入镜,让人耳目一新。“我们想表达非遗事业几代人坚守、传承、展望的精神。”苏英敏如此说。

人物剪影

许珺茹:女承父业 水到渠成

广州美术学院广彩工艺美术硕士专业毕业的许珺茹,觉得接棒父亲许恩福大师的手艺是顺理成章的事。许珺茹表示,最早入行是源于亲情以及父母的期望,但随着涉足越深懂得越多,以及政府的扶持、市场的见好,也令她对广彩的热爱更炽,创作越来越好。许氏父女长期在大、中、小学进行广彩课程教学,他们合作编写了广彩工艺教程,开发了方便简易的广彩材料工具。许恩福大师也说:“我们还会开发视频教学系统,在时间和空间进行突破,进一步扩大影响。学习的人群足够多,才能过滤沉淀出真正的广彩传承,这些才是广彩行业的后继力量。”

苏英敏:做铜文化百科全书

苏英敏说,身为非遗人,自然更熟悉非遗事,这次非遗区的组建,他们征集了不少有特色有实力的非遗项目,其中新增了“广州驰名特色民间小吃南乳花生”“钦州坭兴陶”“竹雕”“乌铜走银制作工艺”“淮阳泥泥狗”等,共有24个非遗项目参展,其中国家级项目13个、省级项目7个、市级项目2个、区级项目2个。“我们会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不以自己独大,逐渐以公平公正的招标方式,让更多的非遗项目有机会参与到广府庙会中”。

苏英敏有段金句: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导师指导。他立志在有生之年成为铜文化的百科全书。他相信非遗行业只要“有钱揾、有尊严”,就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获益。

彭嘉志:传承人要像万能胶

彭嘉志从五六岁时就跟随师傅颜志图学艺,一直跟随他左右,直到今天。他还记得有一天,颜师傅拿出师门祖传的一本话本《三国演义》交给他,上面有师祖、师公、师傅的批注,是不少讲古的心得。这本书经历粤语说书界三代掌门人之手,是粤语说书人的师门衣钵,彭嘉志明白了师傅的意思,深感责任的重托。现在,颜师傅的每次讲古,彭嘉志都会录下来,加以琢磨,希望能师承到更多艺术的细节。

“一个传承人并不是做好自己的艺术就行,而是要像万能胶一样,应对各种变化。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祖师爷没教、师公没教、师父没教,全凭自己想办法。”彭嘉志认为创新就是解决传承中碰到的现实问题。

何凤婷:让广州戏服走进生活

何凤婷是90后,百年老店“状元坊戏服厂” 接班人,师从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董惠兰。面对行业式微,几年前,董惠兰语重心长地对何凤婷说:“阿婷,如果你再不来接班,这门手艺就要断送在我手上。”勇敢接棒后的何凤婷,着手让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推出了年轻化的产品,让广州戏服走进现代生活。在今年广府庙会上,推出了Q版粤剧手机座、Q版粤剧钥匙扣、舌尖上的四大美人镜等热销文创产品。“Q版粤剧手机座”还获得了《第三届非遗创意设计比赛》的铜奖。何凤婷介绍道,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粤剧中“状元郎”和“公主”的传统经典造型,但绘制成Q版形象,可爱趣致,让大众易于接受,“模型公仔与手机座的结合,让产品更为实用和具有观赏性”。

(本版图片由卢毅刚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