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建议创建“湾区联合大学” 提高三地出入境通行效率
日期:[2018-03-12]  版次:[A11]   版名:[2018全国两会·粤来越好·大湾区建设]   字体:【
■2017年9月28日,南沙汽车口岸举行2017年进口汽车破万辆的庆祝仪式。 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摄 (资料照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如何打破“玻璃门”?城市间的融合协作引代表委员热议:

继去年全国两会引发代表委员热议后,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再度成为两会热词。去年,大湾区城市群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区域间如何融合协作、打破“玻璃门”?今年代表委员就此建言献策并提出相关举措,致力于三地通行效率提高及人才培养与聚集。

关键词

协同合作

建议推行大湾区 居民身份证“E证通”

要打破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玻璃门”,最直接的出入境效率问题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焦点。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建议,可试点推行粤港澳大湾区身份证“E证通”,让大湾区居民可在一部手机上承载身份证、回乡证、电子港澳通行证等多张证件,实现“一机在手、无缝通行”。在推进便利化上,可探索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整合内地与香港、澳门出入境核检需求,提高通行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联兼职副主席刘艺良也坦言,横琴口岸虽已经实现24小时通关,但依然是传统的“两地两检”通关模式,限制两地交流合作的效率、效果。他透露,目前规划建设投资260亿元的横琴永久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已具备创新查验模式的条件,希望实施更加便利的通关模式。

针对三地科研创新人员的出入境,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则建议,简化创新人才出入境手续,允许为三地科研人员办理多次入境有效的访问签证,为外籍高层次人才签发5年内多次出入境有效签证等。

实现创新要素与

资源配置的高效统一

大湾区的城市该如何定位统筹?“大湾区建设在产业布局、发展定位上均会有从省级层面的协调。”王瑞军举例称,如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设立专门办公室进行统筹协调,已出台规划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也准备在今年6月召开现场会等,通过统筹协调的方式,避免产生过度竞争与重复分散优势,同时也会通过资金分配、项目引导等政策,引导各城市寻找各自定位,发挥优势。

王瑞军指出,目前粤港澳三地各自优势还未形成催化效应,虽有合作与一些对接机制,但真正的创新要素、资源配置还没有实现高效的一体化,同时要注意补短板。他举例称:如广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一方面要从内地与全球去挖掘人才,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香港人才优势;而从发展腹地来看,香港受限于土地空间,创新成果难以本土落地,但广东的市场与产业环境具有优势,双方整合资源有利于发展。

关键词

人才模式

建议三地高校多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

人才的培养、聚集与流动是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认为,三地可创建“湾区联合大学”,突破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壁垒。“‘湾区联合大学’可作为一个平台,推动三地多层次合作。”他建议,“湾区联合大学”可在深港边界的河套地区、珠海横琴和广州南沙分别设立校区,突破合作办学中涉及的管理、办学、投资、招生等体制制度的限制,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除了合作建设新高校,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认为,三地高等教育资源虽丰富,但高校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开展不多。他建议推动更多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项目试点,在三地高校开展本科生“2+2”、“3+1”联合学位培养项目,实现教育资源和人才在大湾区内的共享流动。

与此同时,朱鼎健还建议,全面取消港澳人才就业许可,促进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直接执业。此外推进财税改革,减轻大湾区港澳人才税负水平,一方面率先推行个税改革,增加专项扣税,另一方面采用财政手段,发放港澳高端人才税额补贴。

关键词

产业布局

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大湾区城市虽各有优势与发展定位,但促进融合发展仍需对区域内的产业进行规划布局。在这方面,马化腾鼓励大湾区“产业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一方面,支持大湾区率先打造“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先行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普及应用,探索建设“云上湾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业集聚优势,在大湾区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提升金融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支撑力。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佳都科技CEO刘伟表示,大湾区可在实体经济中做大高端制造业、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做优高端服务业,其中高端制造业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与湾区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促进大湾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在整个实体经济的供应链条中,人工智能技术是融合了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科技应用”,他介绍,如此可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企业管理及服务的智能化。

“中国虽是世界上数据总量最大的国家,但在数据的开放和交易方面还远未形成生态。”刘伟说,建议政府应开放数据,包括加大湾区内各市政府、产业等数据的开放,推进数据治理,挖掘数据经济。

关键词

基础建设

打造智能化的世界级轨道交通

作为世界级城市群之一,交通的通达便捷,将成为大湾区融合发展一系列要素的基础条件。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要加快推进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空港、海港、高铁、城轨、地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撑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佳都科技CEO刘伟注意到,粤港澳大湾区将建立起轨道交通为主的发达网络,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网络。“构建发达、便捷、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大湾区城市群的必备条件,也是缓解各城市交通拥堵、拉动周边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刘伟特别提出要建设智能化与动态化的交通系统。“相比国外,中国目前智能交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他给出了一组数据:智能交通在美国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2010年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欧洲智能交通在2010年产生了约1000亿欧元的经济效益。“智能交通特别是智能轨道交通领域,容易产生产业集群效应,值得大湾区重点关注和扶持。”

在交通建设方面,不少代表委员均针对大湾区某一城市的交通现状,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如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国众联行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估价规划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西勤便指出,大湾区融入“一带一路”最重要的西向陆路节点是南宁、昆明,而在广东省内的对外战略节点为肇庆,对此她建议增设深肇高铁联系西南地区。此外,还要打造深圳“机场东”空铁综合交通枢纽,通过多种高度联结的交通方式,推动大湾区的对外开放合作。

■策划: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黄婷 沈逸云 ■统筹: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沈逸云 ■采写: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黄婷 李应华 沈逸云 李佳文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