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制作精美古董碗 引收藏界关注
日期:[2018-04-01]  版次:[A22]   版名:[收藏周刊·器物]   字体:【
蓝玻璃碗 ●汉 西汉 ●盛饮料器 ●高4.7厘米、口径10.5厘米

双鱼金花银碗 ●唐 ●食器 ●高3厘米、口径11.5厘米、 底径5.8厘米

越窑青瓷碗 ●唐 ●酒具 ●高5.8厘米、口径12厘米

玛瑙梅瓣式碗 ●宋 ●高3.9厘米 口径11.8厘米 底径4.1厘米

耀州窑印菊花碗模 ●北宋 ●高5厘米、底径16厘米

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明 宣德 ●陈设品 ●高18厘米、口径15.7厘米、 足径7.8厘米

五彩仙人渡海图碗 ●明 ●陈设品 ●高6.8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5.7厘米

掐丝珐琅鱼藻纹高足碗 ●明 ●高10.4厘米、口径14.9厘米、 足径4厘米

玉盖碗 ●清 ●通高8.5厘米 口径10.9厘米 足径4.4厘米

碗是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证,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制碗的材料有陶瓷、木材、玉石、玻璃、琉璃、金属等;制作精美的古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心上之物。古代的碗,不止用于盛饭,也有用来饮酒、茶的,也有一些制作精美的碗被直接当成陈设品。

■收藏周刊记者 曾贵真

蓝玻璃碗

●汉 西汉

●盛饮料器

●高4.7厘米、口径10.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横枝岗出土。这是迄今中国出土最早的罗马玻璃器皿。此碗作深蓝紫色,模制成型,外壁及口沿经过打磨,口沿下的阴弦纹也是磨花,磨得不很规整,很像是地中海南岸的罗马玻璃中心公元前1世纪的产品。

双鱼金花银碗

●唐

●食器

●高3厘米、口径11.5厘米、

底径5.8厘米

陕西省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银器达265件,是唐代金银器的一次空前大发现。据窖藏内同出的“开元十九年安庸调银饼”和中外钱币的年代判断,这批器物的年代不晚于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双鱼金花银碗即是其中的一件,碗内底心有双鱼同向浮游。

越窑青瓷碗

●唐

●酒具

●高5.8厘米、口径12厘米

浙江省宁波市和义路出土。唐人常用碗饮酒。一般说,碗可饮酒,亦可饮茶,凡有酒或茶的标识,即可定其为酒具或茶具。一些长期使用过的茶碗往往留有茶痕或有茶匙搅动后形成的环形擦痕,比较容易识别。这件青瓷碗,形制与中唐敞口浅底碗已有明显差别,其圈足已加高并外撇,腹部较深,应为晚唐饮酒用具。

玛瑙梅瓣式碗

●宋

●高3.9厘米 口径11.8厘米

底径4.1厘米

碗由玛瑙制成,六瓣梅花形口,口部镶嵌金边,弧形壁,为六棱瓣形,小圈足。造型典雅,玛瑙玲珑剔透,光素无纹,磨制光润亮泽。

此器以玛瑙的天然纹理为花纹,华美秀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宋代有在定窑白瓷上镶金口、铜口,是因为定窑白瓷覆烧,口无釉,为增加瓷器美感,故嵌有金口、铜口等。目前最早在玉器上镶金口的玉器是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玉杯,高贵典雅。唐宋时期,用玛瑙做杯、碗很普遍。唐代玛瑙器很盛行。玛瑙种类繁多,有“千种玛瑙万种玉”之说,常见的颜色有红、蓝、黄、褐、绿、紫、粉、墨等色,也有的几种颜色混在一起的称花玛瑙。质地透明或半透明。

耀州窑印菊花碗模

●北宋

●高5厘米、底径16厘米

是制做碗坯的内模,刻菊花纹。花纹压印在碗之内壁上,称为印花。

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明 宣德

●陈设品

●高18厘米、口径15.7厘米、

足径7.8厘米

碗撇口,深腹,丰底,高足中空外撇。通体青花纹饰,内口沿绘海水纹,碗心为团龙纹,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外壁绘波浪涛天的海水之上飞奔的行龙,神态威猛矫健,有翻江倒海之势,气势磅礴,足柄为江芽海水纹。

龙纹是明清官窑瓷器典型装饰纹样之一,形态多样,有云龙纹、穿花龙、赶珠龙、莲池龙、海水龙纹等。明初朝廷曾下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带有龙凤纹样的瓷器,并禁止民窑烧制。此器形制别致,秀美典雅,青花色泽浓重艳丽,绘制精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明宣德官窑的典型器,除绘海水龙纹,尚有缠枝花卉作装饰。

宣德时期青花瓷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著称于世,其烧造技术达到了中国青花瓷的巅峰。《景德镇陶录》评价宣窑瓷器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其艺术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五彩仙人渡海图碗

●明

●陈设品

●高6.8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5.7厘米

碗口微撇,深腹,弧壁,圈足。通体以青花五彩为饰,内心绘正面龙纹,内口沿折枝花草纹,外口沿绘缠枝如意纹,外壁绘仙人渡海图,远方群山,祥云缭绕,祥鹤高翔,瑞鹿栖于岸际,仙人足踏滚滚海浪而来,描绘出天外仙境。足墙绘卷草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此碗为万历五彩瓷的代表作,胎体轻薄,画面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红黄绿诸色纯正,对比强烈,加之浓艳的青花相托,更显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掐丝珐琅鱼藻纹高足碗

●明

●高10.4厘米、口径14.9厘米、

足径4厘米

这件珐琅器,撇口高足,配木制底座,碗内为白色地,饰以鱼藻纹,碗外为天蓝地,饰番莲纹。掐丝珐琅器,是在金属胎体上,用细铜丝铆焊成图案,加填各种珐琅彩釉料,经高温成色,最后磨光成器。这种工艺品的制作技术,在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日臻完善,成品多以蓝色为地,色泽晶莹,又被称为“景泰蓝”。

掐丝珐琅工艺是元朝时从阿拉伯地区传进的一种新工艺。这种工艺的流程是:先在金属胎器体上用细金属丝铆焊成图案,然后填入珐琅彩釉料,经高温成色后,磨光镀金而成。因存世的掐丝珐琅器多有“景泰年制”款,因此,历来有“景泰蓝”之称。近年来,研究者对存世的“景泰年制”款珐琅器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这些“景泰年制”款珐琅器是时人利用早期遗存的珐琅旧器重新改制而成,也有部分是后世借用“景泰”的年号仿造改款的。

玉盖碗

●清

●通高8.5厘米 口径10.9厘米 足径4.4厘米

白玉,碗为撇口,弧壁,腹下渐敛,圈足。盖像倒置的小浅碗,收口,盖面呈弧形,凸环形纽。造型秀美,线条流畅,玉质纯净,抛光精良,温润晶莹,呈油脂光泽,玲珑剔透,没有一丝杂质,制作考究。通体光素,充分展现玉质本身的美感,追求“良材不雕”的意趣和艺术格调。

清代宫廷玉作,琢玉高超,做工考究。薄胎器皿,琢制规整。此盖碗没有华丽的纹饰,但碾琢十分细腻光润。微透明,玉质感强,以造型和玉质取胜,代表了清代琢玉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风格。此器原为清宫旧藏,为清宫玉雕之佳作。

(本版文图来自国家博物馆官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