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扎扑写装,巧手做出醒目狮头 后生怕苦,传统手艺传承堪忧
日期:[2018-04-02]  版次:[A07]   版名:[广州区势·街坊圈]   字体:【
■在工厂中,工人对着图纸扎狮头的笼。 通讯员供图

醒狮常见制作过程却不简单,白云区一群手艺人仍在坚持手工生产

逢年过节、宗亲聚会、新店开张,只要“咚咚咚锵”锣鼓声响起,广州市民就知道,又有人舞狮了。刚刚结束的波罗诞庙会就曾举行了3天的非遗文化展演,其中一天集中安排了14个龙狮表演节目,可见舞龙舞狮在广州的“江湖地位”。看舞狮看得多了,你知道这么多狮头是从何而来吗?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从事醒狮扎作的店铺越来越少,不过在白云区,依然有一群手艺人在扎作狮头。扎、扑、写、装,四大工序每一道都不简单,巧手做出醒目狮头,深受国内外客户欢迎。不过,这一项传统手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因为愿意加入这一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通讯员 陈淑娴 石建华 文/图

狮头制作工厂没有机器轰鸣声

走进位于白云区江高镇大龙头村的舞加翼龙狮表演服饰厂(以下简称“龙狮厂”),可以看到手艺工人如流水线般分布在各个区域,从一根竹篾开始,用双手扎、扑、写、装,最终扎作成手里舞动的狮头。

龙狮厂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声,出奇地安静,每一个手艺人都不停手地工作,过道上摆放着各个工序中不成形的狮头。有25年扎作经验的师傅李汉标沿路介绍,区别于传统作坊的个人包办扎作模式,新型工厂尝试集中管理培训扎作师傅,每人负责不同工序,以破解人才匮乏难题,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记者了解到,虽然龙狮厂对管理方式进行了更新,但仍保留了传统工艺。“扎狮头先扎笼,这就好比一座大厦的根基,如果框架不稳,整体就难以成形。”李汉标坦言,要扎好笼并不容易。

图纸在老师傅面前就是个摆设

手艺人丘国好是有17年经验的师傅,他的桌子上摆放着图纸,但他看也不看。只见他有条不紊地选出一根竹篾,裁好,几只手指拿起胶纸,在竹笼中以关节为圆心,飞快转动胶纸进行捆绑。转了数十圈,一个关节才算完成。丘国好笑笑说,虽然有图纸,但是整体的造型还是靠空间思维,这么多年了,什么规格、什么样式,基本上熟记在脑海里,已经不需要图纸了。一个笼的关节少则一百多个,多则几百个,尽管以最快的手速,一天下来也扎不了一个。

作为安排分工的资深师傅,李汉标直言,扎笼讲究的是“巧”,手要灵活把握,通过把握竹篾的弧度,譬如额头要高、要圆,其余鼻子、口、触角等位置要凸显出来,这样做出来的狮头看起来有霸气。由于扎笼这个工序最繁琐,李汉标把7名工人安排在这道工序,这是所有工序中用工量最多的一个。碰上订单多时,他通常会亲自在这个岗位上帮忙。

四大工序全部不能用机器代替

李汉标介绍,要做出一个完整的狮头,需要完成扎、扑、写、装四大工序, “每一个工序都不能用机器代替”。

比如,“扎”完成后,工人接下来就要进行扑纸了。一层砂纸、一层蚊帐布、又一层砂纸,满手浆糊的工人给竹笼扑上3层,有六七年经验的工人一天也只能扑五六个。李汉标说,这道工序看起来简单,但是如果扑纸的时候不掌握好幅度,以致该凹下去的没有凹,该凸起来的没有凸,那么这个成品基本卖不到什么价钱。

等浆糊干了,砂纸和蚊帐布结合成一体,有了一定的硬度后,再贴上五颜六色的镭射纸,镭射纸的作用主要是防水。李汉标称这道工序可以说最为简单,熟手工人一天能贴上10个。

接下来就可以直接写色了。这一道工序的开展普遍有模板可循,往往客人在下订单时已选定了图案。日常所见的多是根据三国人物刘关张作为题材而画的,彩狮是刘备狮,红狮是关公狮,黑狮是张飞狮。无论什么样式,厂里的“灵魂画手”都需要将平面图案映衬在立体的狮头中。手艺人蔡世培已经写色六七年了,如今他还负责带新手。他坦言,这门手艺上手不难,有两三年绘画经验就基本可以写色,可是要写好色不容易,比如一些渐变的色彩,新手就难以把握。

等写色完毕、水彩晾干,就可以送到最后一步工序——装。只见工人将黄、紫、黑等各色绒毛粘在狮头上,再装上眼睛、皮毛、触须等,一个活灵活现的狮头就做好了。一个出色的狮头,凝聚了手艺人的多少心血!

销路扩大了工厂却面临招工难

目前,龙狮厂正在探索规模化生产,扩大销售。如今,该厂的订单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来自美国、新加坡等国,但工厂发展却面临巨大压力。

李汉标今年44岁,五六岁就开始接触狮头扎作,算是“老司机”了。最令他感慨的是,愿意投身这一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是纯手工活,现在的年轻人都怕辛苦、坐不住,就算有年轻人来学了,也往往坚持不下来,这样下去真的有失传的可能。”李汉标介绍,以前白云区许多村都有会扎作狮头的老手艺人,如今他们渐渐老去,会扎作的师傅如同凤毛麟角,而龙狮厂又面临招工难,狮头扎作如何传承下去成难题。

狮头扎作的传承之路在何方?白云区文遗办相关负责人冼永成认为,传承这一手艺首先得重新建立起学习老手艺的价值观,营造学习老手艺的文化氛围。此外,政府部门应该给予扶持,通过录像、拍照等手段建立数字化档案,再者可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一老手艺系统地传承下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