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既具现代趣味又不失东方情调 袁运甫先生的“第三条道路”
日期:[2018-04-08]  版次:[A19]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袁运甫 金碧大荷塘

■袁运甫

■袁运甫 晚霞中的芭蕉园

2017年12月13日上午,艺术家袁运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袁运甫1933年生于江苏南通。画家,教育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装饰艺术研究所所长。1949年就读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袁运甫先生打破了绘画、设计、公共艺术、艺术理论研究及美术教育之间的壁垒,将多种美术门类在文化上融汇、在创作上互通,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面貌,在多个领域卓然成家,影响广泛。

对于艺术创作,袁运甫先生认为,置身于当代文化语境的艺术家,在自我心灵表现的同时,不应隔断了与时代、社会对话的基本联系点,在植根本源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不应“食古不化”,在接受外来艺术时不应“全盘西化”,而是应站在时代的、国际化的水平线上,以现代性的开放视野重估传统艺术、审视外来艺术,领会其精神,掌握其精华,创造出适应新的伟大时代所需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现代趣味而又不失东方情调的中国当代美术作品——此即是袁运甫先生的“第三条道路”。这不仅和他提倡的“大美术”的观念相呼应,更是他的自我期许,一直贯穿于他艺术实践和艺术修行的过程中。

1950年代,袁运甫先生开始早期的西画探索,在创作中试图将中国传统重彩画、中国民间艺术的主观性色彩意识与西方印象派等客观化再现性的色彩概念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独特面貌在他早期的油画、水粉画作品均有所体现。

袁运甫先生自幼接受过中国画训练,1960年代初期,视野的开阔和阅历的丰富使他产生在国画领域创新式研究的念头。他从研究绘画材料入手,进而在研究敦煌壁画、法海寺壁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基础上,把前期精研西方艺术得来的色彩认识融入到中国画创作,通过色彩冷暖及黑白灰、前中后等多个维度来丰富画面的深度层次,通过强化画面构成和造型结构来增强画面整体和谐感,通过笔墨的表现和处理来体现中国文化传承和积累的深刻内涵,创作出更有时代性和东方人文精神的现代中国画。

同时,袁运甫先生积极推动了以壁画为代表的公共艺术创作。

(综合雅昌艺术网、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料)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