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宋元捕鱼绘画 折射出渔业精密化进展
日期:[2018-04-22]  版次:[A16]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南宋马和之《幽风图之七月》卷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翰林画院“蚕织图”部分 挽花

■明·仇英“宫蚕图”(局部)

■王诜的《渔村小雪图》

在北宋绘画中,渔业题材与耕织题材并不少见。有研究表明,在宋元画作中,涉及渔业题材的作品占多数。通过这些画作,甚至可以勾勒出宋元淡水渔业的诸多细节,从而总结出“入水捕、因势制宜的张网捕鱼术是宋元南方岸基、船基淡水渔捕的特色”的观点。而也有研究显示,南宋“耕织图”中出现了第一个比较完整地反映从“浴蚕”到“下机入箱”的“蚕织图”版本。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宋元时期画作中

最主要的是淡水渔业作业模式

宋元文人画中蕴含着零散但丰厚生动的淡水渔史信息,就此可直观重构宋元淡水渔业的诸多细节。淡水渔捕主要采用艇捕、岸捕,偶尔出现入水捕、因势制宜的张网捕鱼术是宋元南方岸基、船基淡水渔捕的特色。细致考究的张网技术折射了宋元南方农业科技及农业社会的时代突破、宋元南方淡水渔获的批量整理以竹枝穿拄实现。在船生活是宋元南方渔民最重要的生活形态。

有研究表明,在宋元画作中,涉及渔业题材的作品占多数。在邹颐韬、刘恒武撰写的《沧浪图识:宋元文人画中的南方淡水渔业形象史》中显示,《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录画所呈现的淡水渔业场景主要有二种类别:首先是艇捕,即捕鱼者驾驶小艇(船)在水体上进行作业,这是宋元时期画作中最主要的淡水渔业作业模式;第二是岸捕,即以岸基设备进行触水捕捞,此项频次略逊于艇捕;第三类入水捕,较为少见,多发生在近岸的浅表水域。

邹颐韬、刘恒武根据上述两部全集所收90幅淡水作业场景进行了逐一解析,艇捕占约70%,岸捕占30%左右,入水捕仅两项个案。从自然条件的对应来看,艇捕基本集中在大江大河中,少数也发生在湖泊水域。而岸捕则多见于小湖、河湾水荡及小型溪河。这个规律并不难诠释:大江大河的渔业资源总体集中在宽阔河道中线的垂面下方,岸捕工具对此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与其相反,小湖、河湾、水荡等水域具备静流、渔源分布较均匀的特质,因而艇捕较之岸捕也就不再具备优势。

宋元入水捕鱼

是群体协作工程

北宋王诜的《渔村小雪图》、董源的《潇湘图》两画中存有入水捕的劳作图像,从《渔村小雪图》的勾画来看,宋元时代的入水捕是一项群体协作工程,主要分工有两个:兜网者与驭鱼人。两者下身均穿着下层渔夫常着的犊鼻裤。画面显示两位兜网者呈锐角三角形点状站立。抬升面正好直面驭鱼人。驱鱼人手持一短竿将周边水域的鱼赶入网兜中,抬升而对其进行了堵截,从而将之抓获。还有效地折射出了入水捕的作业水深信息:图中几位兜网者虽离岸较远,但河水也不过刚刚碰及其脚踝。由此可见,入水捕是一种适宜浅水小沼的渔捕范式。然而如此浅水,自然缺乏丰厚的大体格经济鱼种。由此,入水捕效益微薄而罕见,也就不难解释了。

《沧浪图识:宋元文人画中的南方淡水渔业形象史》一文中还显示,宋元时代的艇捕、岸捕对张网有着特别青睐,约摸85%的艇捕、岸捕场景中都会描绘或粗或细的张网渔作。但是深入比照的话,宋元南方艇捕、岸捕乃至两者之内的每个个体都存在着生动的技术差异。“因势制宜”指导下的灵活张网渔捕术折射了宋元时期网捕渔业的精密化进展。

完整的“耕织图”产生于南宋

历代“耕织图”中的“蚕织图”部分(以下简称“蚕织图”),其绘制版本变化和形态流变,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作者一绘制的“蚕织图”在图幅数量、绘画风格、配图诗歌等方面有较大差别。南宋前织图并未形成,但已有教民桑植的谱图存在,但大多分布零散、图像画幅单一,主要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砖、西晋时期的墓室壁画等。如采桑宴乐射猎纹铜壶、桑园图、桑林野合图、河西走廊墓室壁画等。至南宋“耕织图”中出现了第一个比较完整地反映从“浴蚕”到“下机入箱”的“蚕织图”版本。

完整的“耕织图”产生于南宋,由於潜县令楼璹绘制,学界称之为楼璹版“耕织图”,而人们如今见到的楼璹版“耕织图”均由后人仿制。南宋至晚清“蚕织图”版本变化巨大,一是因为不少文人画家参与了“蚕织图”的绘制,二是栽桑、养蚕、缥丝、织绸的活动本身也发生一些变化。

王潮生编著的《中国古代耕织图》中,记载了楼璹“蚕织图”目录为: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缥丝、蚕蛾、祀谢、络丝、经、纬、织、攀花、剪帛。

宋人“蚕织图”卷,绢本,线描,淡彩,由24幅画面组成。其内容为描绘南宋初年浙东一带,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开始,到“织帛下机”为止的养蚕、缫丝、织帛生产的全过程。学者研究称,此卷系楼璹“蚕织图”的摹本,每幅画面下部有宋高宗续配吴皇后亲笔题注。此画载入清代张照等所编《石渠宝笈》,说明此画系清宫所藏宋画。林桂英对宋人“蚕织图”的研究中,述及此画曾被溥仪窃至长春,抗战时期落于商贩之手,1947年为大庆市民冯义信所购,1984年冯义信将此画献给国家,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资料显示,刘松年本或摹本“蚕织图”在皖浙一带十分流行。

梁楷“蚕织图”国内未见

日本美国藏两件

据向春香、李宜璟、陶红等研究,梁楷所绘“蚕织图”在国内一直未见,亦未见文献记载,却有两件作品见于美国和日本。一件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且标明为梁楷真迹。日本农史学家渡部武先生于1982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美国馆藏“中国绘画展”上见到此图,这套“蚕织图”已不是全本。另一件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与美国所藏之图类型完全相同,但是包括耕图、织图的全套“耕织图”。

明代邝璠的“蚕织图”也是依楼璹图而改绘的,作为一种插图出现于《便民图纂》中,画幅数为16幅,便于普通农民接受。但此图在依照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

(本文部分内容据向春香、李宜璟、陶红《历代“耕织图”中“蚕织图”绘制版本变化与形态流变》,邹颐韬、刘恒武撰写的《沧浪图识:宋元文人画中的南方淡水渔业形象史》)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