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76天帮助767名流浪者归家 不是靠运气 靠的全是真本事
日期:[2018-04-24]  版次:[A06]   版名:[城事]   字体:【
■3月26日,失散15年再度重逢,父子俩激动不已。通讯员供图

广东流浪乞讨滞留受助人员寻亲返乡专项行动成果非凡

76天帮767人找到亲属,靠什么?当然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力,而不是靠运气。

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救助是民生兜底的重要一环。对流浪乞讨人员而言,“回家”是永恒的主题。

2018年1月15日至3月31日,广东省民政厅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开展流浪乞讨滞留受助人员寻亲返乡专项行动(下称“专项行动”),为期两个半月(76天)的专项行动成功帮助767名流浪乞讨滞留受助人员找到亲属。

广东省民政厅通过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定期检查等方式督促指导专项行动。全省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在确保100%向全国救助寻亲网推送滞留人员寻亲公告、100%书面报请公安机关提取滞留人员DNA信息的基础上,积极通过新闻APP、电视、报纸等方式发布寻亲公告,并主动协调公安机关开展指纹、掌纹、人像比对等科技寻亲服务,深挖细查寻亲线索。

据统计,在寻亲方式上,通过寻亲骨干包干负责、反复与滞留受助人员交流沟通、综合分析滞留受助人员叙述内容获取身份信息的方式寻亲成功535人,占69.74%;通过与公安部门协作寻亲成功172人、占22.43%;通过APP新闻客户端寻亲成功45人、占5.87%;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寻亲成功15人、占1.96%。

■新快报记者 吴晓娴 通讯员 莫冠婷 陈新锐

亮点一 人工智能让漫漫寻亲路走上捷径

案例:人脸识别锁定失散15年的孪生兄弟

如何能快、精、准帮助流浪乞讨滞留受助人员寻亲返乡?借助人脸识别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成功寻亲是专项行动的一大亮点,这也标志着广东救助寻亲专业化又迈进了一大步。

作为省内首批接入公安核查系统专线的救助管理站,在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警务室内,驻站民警取出警用手机,打开“核查通APP”的人脸识别功能,对着一名流浪受助人员照片“刷脸”。10秒后,手机屏幕上出现了20名形似人员的身份信息。其中一条相似度90%以上的人员信息引起了救助站工作人员梁光楣的注意——“林耀忠(化名),广州从化人”。

这与在救助站内一位有精神疾患、自称“林耀星(化名)”的男子名字仅一字之差。自2002年林耀星接受救助以来,救助站工作人员尝试通过询问、刊登寻亲公告、协调公安部门采集DNA比对等各种办法为他寻亲,但一直无果。

“会不会是名字搞错呢?”在这次“刷脸”比对出的20条结果中,梁光楣抓住了这条线索,到辖区派出所通过广东省公安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找到了林耀忠的户籍信息;通过联系当地村委辗转找到了林耀忠,他确认:“林耀星是我的双胞胎弟弟!”

最终,通过与从化区救助站联系,3月26日将林耀星护送返乡。当林耀星父亲看到失散15年的儿子时,忍不住掉下眼泪:“早以为他不在人间了,没想到生前还能见到他。”目前当地村委已帮助林耀星恢复户籍、协助他办理低保,林耀星已回归家庭与父母共同生活。

亮点二 寻亲能手身怀口音识别、过目不忘等绝技

虽然省内多个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都赞同“人脸识别对于长期滞留无法表达的流浪人员帮助很大”,但也坦言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在救助寻亲领域尚有突破空间。比如,在流浪未成年人寻亲方面,“一是未成年人没有身份证,二是有的没上户,公安系统无比对结果”;也出现过“比对结果是看守所资料,身份证号码全部是零”的情况;而且人脸比对只是按相似度排列多个身份的人,需逐一核查。

事实上,在本次专项行动中,近70%案例是通过广东各级民政队伍中涌现出的一大批精通业务、责任心强的“寻亲能手”通过询问、分析、核实身份信息而成功寻亲。

案例1:

利用3D街景地图按图索骥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在2010年收治了一名有精神疾患、自称“张一强”(化名)的流浪男子,在回答救助站工作人员询问时给出了几个错乱无章的地址信息。

救助站工作人员没有放弃任何线索,“多次到派出所查询都没结果,可见没有他的户籍信息;他多次提到家乡在云南大理,可以初步判定是大理人,但由于离家时间长,不排除有些地名已变更,所以对不上。”

救助站“80后”寻亲能手李信贤细心分析后,想到利用手机3D街景地图APP上清晰的河流、村庄图景来勾起受助者的回忆。

后来,查到白土坡时,张一强看到附近有河流,有地标白龙庙,有团山、甸头村,这些他都有印象了。如果不看着地图问,他完全说不出来。经过几轮鉴别,李信贤初步得出一个比较详细的地址,并在同事帮助下核实了地址为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镇甸头村委会白土坡村。

救助站工作人员还反复与当地派出所、村委会及亲人沟通协调,最终为张一强恢复户口;3月19日,将张一强护送返乡。

案例2:

用爱关怀、用心感化流浪未成年人

跟小孩子唠嗑发现蛛丝马迹

专项行动期间,在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工作14年的“寻亲王”周广龙帮助了5名孩子找到家人。

今年春节前夕,周广龙帮助汤氏三姐弟回家团圆。汤氏三姐弟从小父母离异、随奶奶生活,在奶奶去世后父亲因罪被判刑,2016年8月9日,三姐弟辗转来到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由于家庭背景复杂、经历坎坷,汤氏三姐弟刚进站不适应中心生活,情绪控制能力差,防备心理强,不愿意与他人沟通。

“好多细节不是你问他,他就能讲清楚,有好多蛛丝马迹是平时你跟他唠嗑、跟他做游戏时,不经意就说出了。我会问他们在家里喜欢吃什么、家里的地理地貌、冷冻程度,有没结冰、睡床还是睡炕……慢慢聊这些就分析出来。”

经过一年多相处,周广龙逐渐得到孩子们的信任,三姐弟开始打开心扉。通过综合分析地名、人名、口音等关键信息,周广龙锁定了孩子们的家庭住址,经过长时间与当地部门和孩子们的姑姑沟通,确保孩子们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他才安心把孩子送回家。

案例3:

过目不忘的“脸盲终结者”

3天时间浏览近5000条人像信息,春节前夕,广州市救助站救助管理二科副科长胡伟聪最终在“中国失踪人口档案库”中找到了离家多年的流浪人员“广口水”的真实身份。

“广口水”在2015年10月由广州市天河区沙河派出所民警护送进入广州市救助站市区分站,2016年4月转至广州市救助站接受救助。由于智障,他既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工作人员无法获得有效信息。

今年1月,胡伟聪登录“中国失踪人口档案库”,点击每个省份、每张人像照片逐一比对。统计学本科、公共管理MBA硕士研究生的胡伟聪记忆力不凡,对站内80多名受助人员的长相稔熟于心,比对照片时,除了留意“广口水”,他还留意其他受助对象。

“我也不知道他来自哪个省,只能每个省都点开看,一开始是广东,里面几百条信息全部看了但没找到。”在浏览数据库8000多条信息的2/3后,胡伟聪终于在档案库的湖南省失踪人口数据里发现一位署名“黎阿牛”(化名)的照片与“广口水”极为相似。

他马上通过平台联系亲属,同时将黎阿牛的信息提交公安部门查找户籍信息。今年2月6日晚,黎阿牛父亲和兄长从东莞赶来将他接回家。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