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姬子画作耐看因为既有大效果又把控细节
日期:[2018-04-29]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姬子于1997年根据回忆重画了1964年创作的《孟浩然过故人庄》

姬子 原名王云山。1942年出生于河北宣化,从事艺术创作四十多年,专攻中国山水画,2015年7月离世。曾在广东美术馆、美国怀斯曼美术馆等地举办个展,引起关注。

■姬子 红梅

■姬子 万古之维

“姬子墨道山水为中心的研究”书籍出版

日前,《水墨的“逻格斯”——姬子墨道山水为中心的研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姬子(原名王云山),从事艺术创作四十多年,专攻中国山水画,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风格的山水面貌。北京画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认为,在姬子先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解决方案。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以“画不惊人死不休”

来创新自己的绘画

作为姬子的儿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回忆,姬子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艰辛。他人生多舛,没有机会读美院,却独立研究绘画50余年;一生做过各种谋生短工:街头画像、搬运工、木匠、铁匠、顶棚糊裱、印作锦旗、镀水银镜、制作工艺品、个体户等等,也曾南下深圳、西赴新疆,却始终矢志不渝,不放弃绘画探索。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放下一切,闭门钻研,苦读书、勤伏案,以绘画为生命,以“画不惊人死不休”来创新自己的绘画,以自然为师、以历史为镜、以当代为题,融汇中国经典绘画的要义和妙法,不惮于“笔墨的穷途末世论”,苦心孤诣,直指笔法与墨法,以期通向“墨道山水”的深邃。

姬子隐于民间,专心于学,尤其近十年来笔耕不缀,创作大幅作品几百件。惜壮志未酬,英年遽然逝去,留下未尽的艺术探索宏愿。但与此同时,姬子在近年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称赞,美国艺术史家Elearnor Hartney评价他说:“中国的现代主义艺术的另一条路径,对于西方重新认识自身的现代主义之路具有启示意义。”

长期处于边缘性创作姿态

正是创作道路上可贵之处

据了解,姬子最后27年(1988-2015年)毫无经济收入,完全依靠家庭养活。正因为此,姬子才可能将巨大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投人到他的绘画艺术事业中。姬子的画作常常是大尺幅,并且水墨的浓度和密度远超他人。姬子绘画很少或不用特技(拓墨、泼墨、拼贴等),而是保持传统的笔墨书写,点积成面、面积成像、像积成体,且一遍一遍、一层一层形成多层次的深度空间。

亚洲现场艺术中心创始人、艺术家何晋渭把姬子笔墨方法称为“聚墨法”,聚墨法比之积墨法更能够体现姬子画面的超常密度、深度和宇宙造像风格。作为姬子笔墨方法概括的聚墨法,不仅聚集着姬子一生的大量时间和心血,也聚集了姬子家人的巨大付出和殷切心情。聚墨法凝结着家族心。姬子在20世纪80年代前已经出现了正统山水的个人笔墨风格,有了自己的面貌。他认为,姬子的独立,不仅仅因为长期在底层中边缘性的创作姿态,更是他自成学说的当代意义与自我精神的表达。这些都说明了在姬子创作道路上可贵之处。

2010年,美国学者大卫·布鲁贝克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在北京大学访学期间,他在一次画展上被姬子既拥有“中国文化气息,又极具鲜明内涵气质”的作品所吸引。在美国,他撰写《姬子与墨道:“再中国性”及“与自然化一”》)及《再造中国绘画:论姬子的“墨道山水”》两篇文章,探讨姬子墨道哲学与艺术之间的契合。

布鲁贝克通过描述姬子如何打破写实主义与现代西方抽象主义的绘画程式,以造像的方式表现自我与可见自然以及更为浩瀚的宇宙的化一,揭示了姬子绘画中的“道境”以及其思想艺术所折射的灵性。他认为,作为当代中国水墨艺术个案,姬子绘画“融合了多种水墨艺术创作风格:既有对于中国山水传统的继承,又吸纳欧美绘画风格,同时尝试了以意向性非可读符号为象征指涉可理解事物的实验水墨创作”。

国内外美术馆机构相继办展

肯定了姬子的艺术成就

2015年7月24日在姬子去世后不到20天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了原定的个展“回到元初”。去年,在美国怀斯曼美术馆举办了美国第一个个展,2018年3月受邀参加了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后笔墨时代”展。

“姬子孤独地工作了半个多世纪,近十年才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内,被大家所认识。这些国内外的美术馆机构都充分展示,肯定了姬子作为艺术家的卓越艺术成就。”王春辰表示,姬子长期以民间基层的“美术爱好者”,游走在艺术的边缘,以及对艺术的这种自觉性的创作经历,让他的作品与业余的传统山水画拉开了距离。追求自由与自我精神的表达,不受书画江湖的污染。保持内心绝对自我,以及坚守艺术的纯正品质。

在《水墨的“逻格斯”——姬子墨道山水为中心的研究》的作者高从宜看来,这么多年对姬子的关注与认识,让他总是有意味深长的体会,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触动。高从宜以希腊哲学概念“逻格斯”展开,以天地之间的混沌与秩序谈姬子的“墨道山水”的精神。他认为,姬子的水墨是“灵智”的艺术。这让他的作品充满了耐人寻味的鉴赏力,西方思想“逻格斯”与姬子创作的“墨道”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交融,有了新的含义与认识。

对大效果有关照

也有细节的把控

有人说姬子先生的作品是超现实主义,从形式上看确实有这样的因素,它充满了惊人的想象,超出了现实中对象性的描绘。然而超现实主义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潜意识状态下的图像生成,超现实主义者推崇的是弗洛伊德的学说,画面往往具有一种非理性的怪诞特征。但姬子先生的作品是有着明显的理性思考的,明确地传达出其内心的精神。他的作品在形式感上虽然与传统中国画的内敛不同,它们膨胀、沸腾、浩瀚,但是在思维逻辑上,却与中国传统的哲学一脉相承。

当中国画追求表现力时,同时会面临技法上的挑战,特别是传统绘画的“写”的丧失。中国画的上乘之作从来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就的,这是画家的主观意念与客体画作融为一体的关键。即使是有名的大家,一旦画成巨大的作品时,中国画的笔墨难免有所损失,甚至陷入制作的藩篱,此时笔墨韵味就会减少。

北京画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认为,在姬子先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解决方案。尤其像“冰雪山水”系列,其实是用反向的思维直接画出来的,这其中既有计白当黑、石分三面的中国传统技法,也运用了西方的明暗对比、光影造型等方法,使其二者和谐统一地呈现在同一画面上,这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容易做到。姬子先生不仅有对大效果的关照,也有细节的把控。在他的巨幅画作面前,观者首先会被那种仿佛破画而出的冲击力所震撼,然而仔细观赏时,山水间也不乏细致的皴擦与晕染,这是姬子作品之所以耐看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