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叶其嘉:水乡画派是岭南画派的发展和延续
日期:[2018-04-29]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叶其嘉 古韵新风 50x30cm

人物介绍 叶其嘉 中国美协会员、广东省美协理事、佛山市美协副主席、顺德美协名誉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叶其嘉 春江水暖 137x69cm

《掬水留香——新水乡理论文集》即将发布

由佛山市美协副主席、顺德美协名誉主席叶其嘉撰写出版的个人第一本文集:《掬水留香——新水乡理论文集》即将于近期发布。这一本文集浓缩了作为新水乡创作理论与实践的领军人物的叶其嘉二十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与理论探索的思考。

叶其嘉认为:“水乡画的出现和水乡画派的形成,实质上也是岭南画派的发展和延续。”谈及日后的思考方向,他表示:“如何使顺德水乡画在众多追随者中保持长盛不衰,继续坚守自己特色并能够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所有顺德水乡画作者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开拓出有崭新内涵和独特意味的水乡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顺德容桂一班年龄相仿的青年画家,怀着对家乡田园风物的特殊兴趣,有意识地发掘和提炼出水乡风物中典型的物象,并且在技法表现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造。1983年,这班顺德青年画家一共13人在广东省博物馆里的鲁迅纪念馆举办“彩笔乡情画展”,引起了较大的影响,自此,顺德水乡画走上画坛,在广东乃至全国惹人注目。

其中,叶其嘉是佼佼者,亦是新水乡创作理论与实践的领军人物。他对生活敏锐捕捉、思考、提炼,对艺术表现生活自觉追求,坚持向艺术上的高、深、难、新的方向努力探索。

关山月先生曾叮嘱后辈: 把身边画好,别好高骛远。叶其嘉的理解是:“立足本土,画身边的东西,抓住代表顺德的水乡风物,画出风格,画出特色。”他进一步分析:“我们的水乡画创作完全可以将现代人的审美理想、趣味,现代人对现实生活的生存空间、人文景观、环境优化等等的关怀引入到水乡画的建构中,以开拓出有崭新内涵和独特意味的水乡画作品。”

此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顺德容奇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艺术现象,形成了以南、番、顺的水乡为主题的,富有河涌生活情趣的,顺德的桑基鱼塘、水网交融的艺术景貌的画家群体。当时声势颇大,被业界誉为“顺德画派”及“容奇画派”。他们的作品曾经常在全国各地展出,使得此画派在北京等地也极有声誉,并举办多次研讨会。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认为:“其嘉在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了,周围团结着一批画水乡画题材的艺术家,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形成了一个艺术群体和艺术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但为顺德、为佛山,也为广东乃至为中国的民间艺术做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榜样。”

近年来,叶其嘉再次提出“新水乡”的概念,尝试营造出与新时代结合的绘画风貌,并与顺德当代十多位画家共同组成顺德田园国画院,引起了行内的高度关注。

顺德水乡画缺乏的不是写生而是“心象”

顺德水乡画起源于何时?叶其嘉在书中介绍,最早以岭南水乡景物题材入画的是黎雄才创作于1932年的《潇湘夜雨》、创作于1943 年的《蓉湖月色》、创作于1961年的《广州郊区一景》;关山月创作于1960年的《南国水乡》、创作于1962年的《榕荫曲》《春江水暖》《瑞鹤图》;林丰俗创作于1972 年的《公社假日》《石谷新田》、创作于1979 年的《大地回春》以及麦国雄、王维宝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创作的《水巷》《水乡金秋》等作品。上述诸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华南地区、尤其是珠三角水乡的人文风情,从而使传统的山水画题材从名山大川扩展到平凡而亲切的乡村生活。可以说,这便是后来顺德水乡画之所以能诞生和发展的先导和蓝本。也由于上述作品的多位作者都与岭南画派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师承关系,因此,也可以说,水乡画的出现和水乡画派的形成实质上也是岭南画派的发展和延续。

岭南画派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提倡“写生”。写生的积极意义在于对那些长期足不出户或长期墨守成规、满足于对前人或今人画稿的摹袭而陈陈相因、从不对实物进行观察去创造自己画稿的现象而言的。叶其嘉认为:“当场对着物象构图、取象、塑形、赋色是写生,当场没有条件动笔,而对物象进行认真观察,运用目识心记的方法,回家后根据现场感受默写出来,都属于写生。如果说有所不同,则前者比较直接,后者强调心象。对于目前顺德水乡画的创作现状而言,缺乏的不是直接的写生,而是‘心象’。”

发挥“格物”特色

让眼前景与心中情有机结合

历年来很多地区的很多作品也相继出现不少类似“水乡风情”式的田园水乡画范式。这对于繁荣美术、建设文化强省无疑是大好事,然而,从水乡画的发展而言,特别是顺德水乡画作为既是发祥地和先行者,似乎更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叶其嘉说:“如何使顺德水乡画在众多追随者中保持长盛不衰,继续坚守自己特色并能够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所有顺德水乡画作者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叶其嘉进一步分析称:“我认为,顺德水乡画要想突围而出并继续保持领跑,必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将水乡画放到中国山水画这个大观念大范围去考量,吸收借鉴山水画的章法、形式以及虚实相生相发的原理,在笔墨语言上尽量与传统中国画保持一致性以体现文脉的源流,彰显出水乡画之脱胎于传统山水画其实也是从继承中发展而来,是渊源有自可根可寻的。二是不要过多并生硬地拿‘水乡’这个客观物象作为筹码和皇牌去显摆自己的特色,而是要按艺术的规律充分发挥每一位作者的聪明才智,在构思经营上努力做到想人所不想,能人所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在客观对象面前,不是被动地接受和抄摹,而是主动地发挥各自‘格物’的特色个性,让眼前景与心中情有机地结合,从而再造出一个更趋理想的富于内涵之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很值得我们再三品味的古训。当然,除了上述所讲之外,具备相当高强的独立于人的形式技巧也是绝对不能忽略的。”

三十多个春秋 三个探索阶段

水乡画从八十年代的初步形成发展到今天,经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其中有过追摹自然的冲动,有过理性观照和整合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有过艺术地表现心中诗情的尝试。也就是说基本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探索阶段:

其一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以1983年第一次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彩笔乡情画展”为标志,大至可以称之为初创阶段。这段时间参与创作的骨干作者有十多位,作品反映的内容对象比较直观,作品制作总体比较粗糙,但明显地透现出一股生气,也很富于创造意识。

其二是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中,是属于发展、巩固阶段,创作队伍不断扩大,一些作者探索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一些作者的作品已是慢慢趋向成熟,显示出对形式语言的自觉。

其三是九十年代中到现在,是属于积累和多元发展的阶段。从发展速度而言,这一阶段不如上一阶段之纵向发展来得快,但显示出更加稳健,向更宽广的角度、更加理性的横向发展而形成多种面貌。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