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唐工匠对色彩运用达到历史高峰
日期:[2018-05-06]  版次:[A17]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唐三彩胡装女俑

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由于多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但唐三彩并非只有三种色彩,还有单彩、二彩和多彩等颜色。崔睿华在《最是橙黄橘绿时:洛阳唐三彩上的大唐颜色》一文中称:“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多种釉色首创于唐代,而且烧制好的唐三彩釉色浓淡变幻、色彩自然谐调、斑驳绚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唐代陶瓷生产中的突出成就之一。”

■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 整理

天地玄黄

唐三彩上最常见的黄色釉是以铁元素为主要着色剂的铁系釉的一种,属于低温铅黄釉,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釉料的配方、着色剂的多少、烧成气氛的情况、烧成温度的高低等都会影响釉的呈色,因而唐三彩上的黄釉就呈现出浅黄色、深黄色、黄褐色、褐色等多种色彩。

唐三彩胡人牵马俑

高66厘米,1963年洛阳市关林M2出土。俑头戴高尖帽,身着大翻领右衽袍,腰束带,下着紧身裤,立于托板之上。此俑颧骨突出,高鼻深目,口微张,右手高,左手低,似在执鞭训马。无论是长相还是衣着打扮均为胡人形象。该俑采用的是分区施釉法,有轻微流釉现象,长袍上部分为浅黄色釉,下摆施浅绿色釉,颜色清新明快,色调统一。

唐三彩载人骆驼

高38厘米,1965年洛阳关林配件厂车间M59出土。骆驼昂首前视,静立于地。驼背上披蓝白色彩的毯子,装饰鲜丽。一大型蓝彩狮面驼囊置双峰之间,满载绢帛等。两侧夹板,后端左右系猪、鱼等,前端有凤首壶、小口白瓷壶等生活用具。在前峰之后,铺有白色长条绢帛,上面骑坐一胡人,身微后仰,一手向前挥舞,似在指挥着骆驼在浩瀚的沙漠中跋涉。人与骆驼釉色为黄褐色釉与白釉相间,因施釉、流釉所致釉色深浅不一,浓淡相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骆驼背上的蓝釉,唐代的蓝釉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低温铅釉,最早见于唐代的单彩钴蓝陶器及三彩器上施釉,洛阳唐恭陵(武则天太子李弘墓)出土的蓝釉器包括高足盘、弦纹碗、烛台、长颈瓶、盆、三足炉,这些弥足珍贵的唐代蓝釉陶器为几百年后的元代蓝釉瓷器开创了先河。由于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发现钴这种金属,配釉所需的钴料属于西亚一带的舶来品,因此有“三彩贵蓝”之说。

翠袖红裙

在中国,红色自古以来就是庄重、高贵之色,也是女性最为钟爱的色彩和象征。我国传统红釉在清代康熙之前可分为低温铁红釉和高温铜红釉,低温铁红釉又称为矾红釉,烧制温度低。

由于唐三彩的烧制温度较低和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有限,所以唐三彩上没有红釉出现。但是在唐代工匠的巧手之下,我们透过这些粉面朱唇、亭亭玉立的女俑,看到一个个身着石榴裙、妖娆动人的唐代女子在昔日盛唐之都洛阳城内摇曳生姿。

唐三彩鹦鹉髻女俑

高33厘米,1972年洛阳市涧西区矿山厂平炉车间M6出土。女俑站立状,头梳鹦鹉髻,面部丰满圆润,细眼,长眉,櫻桃小口,粉面朱唇,额头贴花钿。该女俑身着白色长袖襦衣,下穿黄色百褶裙,肩被蓝色披帛,衣着华丽。左手上抬置于胸前,体态雍容丰满,神情优雅高贵,是盛唐宫廷和贵族妇女形象的代表。这件女俑釉色设计可谓匠心独具,白色上衣与黄色裙子色彩明亮雅致,活泼生动;罕见的蓝釉的运用,为女俑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更突显其高贵的气质;裙摆处蓝釉和黄釉相融合之处,又渐变出几抹淡淡的绿色。该俑整体色彩搭配相得益彰,亮丽中不失稳重,活泼中又显高贵,展现了唐代女性的风貌。

唐三彩骑马女俑

高42厘米,洛阳出土。女俑头梳反绾髻,鼻梁高挺,樱桃小口,上着圆领窄袖孺衫,下穿曳地长裙,长裙高及胸部,双手扶于鞍鞒之上,正身骑坐于一高头大马上。马双目圆睁,低头侧视,两耳耸起,直立作原地休息状。此女俑上衣为白色,圆领为浅黄色,长裙通施绿釉。马通体饰以深黄色釉,鞯为点彩施釉法,黄、白、绿三种釉色不规律排列,色彩斑斓,随意自然。整体上釉色从上至下由浅而深,层次分明。女俑面容清秀,衣着淡雅,马匹髙大健硕,鞍马华丽,整体形象怡然自得,是唐代女性追求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

绿蓑青笠

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生命的含义。绿釉是我国陶瓷史上重要的颜色釉,使用氧化铜作为釉的着色剂在我国始于汉代。

唐三彩束发戴冠文官俑

高107厘米,1970年洛阳市关林地质队唐墓出土。头束发戴梁冠,身着绿色竖领阔袖上衣,袖长及膝为褐色,外罩褐色補裆,下穿白色覆脚宽口长裤垂于足面,足蹬绿色方头高履。眉眼细长,眉目清秀,面含微笑,双手执笏板于胸前,身材高大修长,神态温文谦恭。这件文官俑釉色以传统的褐、绿、白为主,颜色均偏深,褐色袖口点饰白釉,活泼不失庄重,搭配相宜,是同类三彩俑中的代表作。

唐三彩骑马击鼓男俑

高38厘米,洛阳出土。人俑面相清晰,眉目均绘以黑彩,头戴白色风帽,身穿深绿色紧袖缺袴袍,腰束带,脚蹬黑靴踩马镫骑于马背,双手握拳平举于胸前,左腿上置一黄釉圆形鼓,身体微微前倾作击鼓状。马体态雄健,睁目竖耳,头、尾施黄釉,体饰白釉,鞍鞯为绿釉点饰白釉、黄釉。骑马击鼓乐俑是骑马伎乐俑中的一类,此俑造型生动,色彩艳丽,保存完好,再现了唐代贵族现实生活出行仪仗队伍的风貌。

流光溢彩

唐代的工匠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了中国色彩史上的一个高峰。唐三彩特别重视协调色的运用,将黄、绿、白、蓝等色彩深浅搭配,造型夸张时,使用对比关系强烈的色彩,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使恐怖感增强;造型保守写实时,使用色彩谐调统一,利用不同的色彩给人们传递不同的信息。这些色彩鲜明的镇墓神物及五彩斑斓的生活用具,无一不是唐代人们对色彩运用到极致的最好诠释。

唐三彩天王俑

高92厘米,洛阳出土。俑呈站立状,头束发,眼如铜铃,横眉立目正视前方,鼻翼扁宽,口大张似在怒吼,神态威严。身着明光铠,腰系带,兽形护肩,胸前及腹部有圆护。两手分开置于胸前,右手握拳,左手掌心向上做托举状,应原执有兵器。脚下踩一卧牛,造型威武雄壮。这件天王俑以绿釉为底色,上点饰黄白釉色,视觉效果斑斓绚丽,色调统一中又有变化。点的斑驳加之色彩的变化,形成了一个很强的秩序性,增强了人们对其的感受力,加之夸张的面部表情,威慑力油然而生,让人感觉凛然不可侵犯。

唐三彩凤冠天王俑

高111厘米,1970年洛阳关林地质队唐墓出土。俑头戴凤冠,立眉怒目,双眼圆瞪似要凸出来一般,浮雕胡须刚劲有力。身着翻领兽形护肩明光铠,腰系带,胸前两侧及腹部有圆护。左手卡腰,右手握拳高举,从圆形的拳心看原应手执兵器。足蹬战靴,下踩卧牛。冠为彩绘,身体施黄、白、绿三色釉。这件天王俑釉色纯正润泽,整体色彩偏深,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较强,给人以凶神恶煞、气势逼人之感。而且其体形高大,实属难得珍品。

(本文部分内容据崔睿华《最是橙黄橘绿时:洛阳唐三彩上的大唐颜色》 图:孙海岩)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