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华工国际校区启动建设 打造“中国智谷”
日期:[2018-05-10]  版次:[A08]   版名:[城事]   字体:【
■5月9日,华南理工大学国际学院在番禺区正式动工建设。

■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发言并接受采访。

马兴瑞出席启动仪式,该校区计划2019年9月正式启用

5月9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项目(下简称“华工国际校区”)在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国际创新城启动建设,华工“一校三区”的格局正式形成。据悉,该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计划2019年9月开始正式使用,到2021年完成所有学院的筹建和招生。该校区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方式,已与牛津大学等大批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目前,该校区研究生招生已启动,明年将开始本科招生,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2万人。

启动仪式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德国科学院院士约根·卡罗分别致辞。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市长温国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市政协主席刘悦伦,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以及多位国内外院士专家出席活动。

明年秋季开招本科生

华工国际校区选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国际创新城南岸,建筑面积将超140万平方米,是华南理工大学继五山校区和大学城校区之后建设的第三个校区,构建了华南理工大学“一校三区”的格局。

据介绍,华工国际校区由广州市政府采用“交钥匙工程”的形式完成基础建设及配套,计划2019年9月开始正式使用,到2021年完成所有学院的筹建和招生。

该校区计划于2018年研究生招生、2019年本科生招生,并最终建立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达到1.2万人的在校学生规模,其中本科生约6000人,研究生约6000人。

华工相关负责人表示,华工国际校区是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名单后,在新时代推进“双一流”建设、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的增长极,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引擎。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现有的优势学科资源和理工特色,以打造世界一流、千载格局为宗旨,争取在短时间内建成理工特色、世界一流的在地国际化校区,使学校办学实力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国家贡献力全面提升。

携手世界一流高校培养人才

根据规划,华工国际校区学科布局对接国家和区域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新工科交叉领域,孕育产生颠覆性科技变革的领域。将重点发展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等方向,整体计划建设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数据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学院、量子与光通讯工程学院等10个新工科学院和若干研究院。

华工国际校区创新了国际化办学的合作方式,他的“国际范”有别于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中校校之间“一对一”的模式,而是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方式,由每个学院和全球排名前100、学科排名前50的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合作,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开放办学。

目前,华工国际校区已经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大批世界一流院校,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

引进院士、杰青等高层次人才90人

华工国际校区将通过为高端人才提供国际顶尖水准的广阔平台,瞄准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育并举,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校区专任教师、行政和教辅人员总体数量计划达到约1600人。

华工表示,为给高端人才提供广阔的平台,学校将探索学院、机构联合聘用机制,入职者可以有一个主聘单位和多个辅聘单位,实现人才的“无边界流动”,消解学院、实验室、人和思想间的藩篱,引导顶尖人才不仅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智力支持为产业进步做出贡献。

目前,华工国际校区已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90人,包括两院院士和欧美发达国家院士12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专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等全球顶尖人才12人。其中包括当今国际高分子领域最为重要的学术权威和领军人物之一、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国际无机膜领域主要奠基人之一、德国科学院院士Jürgen Caro,有机光电子学世界顶级专家、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Donal Bradley,AIE概念的提出者和引领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著名先进制造技术专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等人及其团队。

与地方携手打造“中国智谷”

华工表示,将依托在广州“一校三区”的地缘优势,借鉴和移植世界一流工科院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良好做法,坚持“教研产”衔接,推动华工国际校区与国内外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创建广州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创业人才汇聚舞台,努力成为广州、广东乃至中国的“智谷”,为国家和区域全方位提供人才、科技、智力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番禺区为学校的建设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土地搬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部完成,创造了全世界都没有的速度,让我们觉得很感动,也很自豪。”她介绍说,华工国际校区瞄准了国际前沿、科学发展的趋势,将带动番禺的创新驱动发展,并且带动一些高新企业落地,前景很光明。

●约根·卡罗 (德国科学院院士)

声音

今年我全职进入国际校区工作,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目前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一样,都是引领未来的国家级战略,而国际校区选择的推动着瞄准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人才引进上的“高标准”、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以往中外合作办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等,都让我深信,国际校区将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为中国高等教育、为广东广州建设现代化经济系、为华南理工大学达成世界一流的使命做出重要的贡献。

●马克·莫洛尼

(英国化学院士、牛津大学教授)

华工国际校区的建设不仅对广州、广东,对世界来讲都是很难得的机会,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很多创新工作,未来可以进行很多共同合作的事业。接下来一年,我将非常努力和这边的教授对接,寻找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地方,一起推进这个合作。

●唐本忠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校区的特点一是国际化,另一个是多学科交叉。现在大湾区的建设是非常好的契机,香港和内地的优势强强互补,学校将来应该是很强的。我希望通过一个过程,建立以人为本,以研究为本,以教授为本这样一个新的管理体制。最重要的是,是建立一个好的研究气氛和研究文化。

■新快报记者 王娟 谢源源 黄婷 通讯员 吴哲 穗府信 华轩 番宣 ■新快报摄影记者 夏世焱 毕志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