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坚持梦想 杂货郎也是泥塑家
日期:[2018-05-15]  版次:[A10]   版名:[发现广东]   字体:【
●刘沅声的客家泥塑作品在河南开封展出,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

●刘沅声创作泥塑作品“客家围龙屋”的过程。

●刘沅声泥塑作品:《点灯》。

●刘沅声泥塑作品:《补锅头》。

梦想是美好的,也是遥远的。但只要坚持,总有能实现的一天。

开了20多年杂货铺的广东梅县人刘沅声,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美术梦想,他秉承着传承客家乡土文化的初心,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创作了数百件反映客家乡土风情和客家历史的泥塑作品。近年来,刘沅声的泥塑作品越来越得到业内外人士认可,参加过很多展览,也获得过如“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重要奖项,有人评价,在客家泥塑界,“刘沅声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很少人知道,在梦想实现之前,刘沅声经历过怎样的辛酸。

走遍梅州山水

立志记录客家文化

刘沅声是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赤水人,1967年出生。用刘沅声自己的话说,他的人生历程并不十分顺利。小学读到五年级时,刘沅声便辍学去挖了两年的煤,后来回到南口中学读完初中。刘沅声自小酷爱美术,读初中时看《三国演义》《水浒传》,他就能根据书里的描述用泥巴捏出关公、张飞、李逵的形象。

令刘沅声觉得幸运的是,当时梅县华侨中学的一位历史老师首创开办了一个文艺班,他成为文艺班首届学生。大大得益于文艺班,刘沅声以专业考试中南六省前几名的成绩被华南师范大学破格录取了,可惜最后因为历史原因,他与大学校门失之交臂。

生活总是这样,当上帝关上一扇门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刘沅声后来到梅州一家广告公司做户外广告,每天搭乘着同事的摩托车游走在梅州乡村和城镇的道路上,看到空白的墙就在上面画广告画,这在那个年代最流行。

“我要感谢那四年时光,我几乎走遍了梅州的七县一区,看遍了梅州山山水水,乡村多么美丽,芳香的泥土,庄重古朴的建筑,淳朴善良的民风,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着我……客家文化就在这泥土之间,就在老百姓的日常点滴之中。”刘沅声说,客家文化以山、土为源,其较为恶劣的生存条件铸就了客家人勇敢、勤劳的品质,尤其是客家妇女,热情好客、大方善良。这些所见所闻都成为了刘沅声日后创作的最好素材,他的泥塑作品也大多围绕着客家百姓生产、生活和民俗风情展开,以此来表现客家历史内涵、乡土文化和客家人精神。

杂货铺老板

玩泥巴玩出大名堂

从广告公司出来后,刘沅声开了一间杂货铺,一开就是二十多年。刘沅声笑称开店只是谋生工具,而且店里大小事务均由妻子打理。而刘沅声真正与泥塑结缘,是有一次他送女儿去上陶艺课,看着看着便有了想法,“泥塑不就是立体呈现客家文化的最好载体吗?”刘沅声从陶艺老师那里买了一些泥巴,回家就根据自己的构思捏了几个小人拿回陶艺班烧制,没想到,成品出来后刘沅声大喜过望,“就是它”!这一次之后,刘沅声便陷进了“玩泥巴”里不能自拔,作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致。

2008年,刘沅声第一次带着自己的泥塑作品离开梅州,受邀来到广州参加广东民间工艺精品展。在现场,展会组织方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秘书长冯女士被这些小小的泥人逗乐了,抿着嘴笑,一向木讷的刘沅声见状也突然像变了个人,指着那些小人,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

缘分就是这样奇妙,冯女士后来成了刘沅声的贵人。这样的贵人还有不少,像广东雕塑大师潘鹤。潘老有一次在梅州的博物馆参观,看过刘沅声展出的四十多组作品后,潘老留下了一句评价:“用泥巴凝固客家风情,留下千秋万代。”

此外,广东省文联和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也对刘沅声的创作十分支持和认同。有了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刘沅声干劲更足了,那次展会后,他又捏出了五百多个栩栩如生的小泥人。这些人物,串起一幅客家人两千年五次大迁徙的历史大卷,有人在这幅作品中看出了颠沛流离中的伟大,有人读出了刀光剑影里的壮烈。

这回,刘沅声“玩泥巴”玩出了名堂,广州、香港、澳门,还远及澳大利亚,许多地方都向刘沅声发出展览邀请,有策展人对刘沅声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要认祖归宗,刘沅声捏的是客家文化风物,老人要看,小孩子们更要看……

从前的卖货郎,如今成了“泥塑刘”,他的作品已能装满近百个大木箱。这些作品如今大部分时间在外展出,对于政府机构组织的展会,刘沅声是无偿提供作品的,而有些组织方会相应给刘沅声一些报酬。“我总得生活,但我做泥塑不是为了卖作品,更多的是为了传播客家文化,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也是为了‘以艺养艺,继续前行’。”刘沅声的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也凝聚着他对泥塑艺术的热爱。最近,刘沅声很忙,他每天要加班到凌晨,赶制作品参加深圳文博会。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