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网约车录音录像,安全与隐私该如何权衡?
日期:[2018-05-18]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高亚洲

据报道,日前,滴滴发布整改方案。在发布整改措施的同时,滴滴也提出在运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面对司乘纠纷的投诉,双方难以提供有力的证据,给平台判责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对此,滴滴就是否在明确告知用户并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对行程进行录音录像,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行程录音录像,显然也是从安全着想,之所以让企业“存疑”,是因为这牵涉到另外一个重要问题——个人隐私。如果允许录音录像,必然意味着个人隐私的暴露。根据媒体的调查,有近七成受访者支持“为了安全需要让渡部分隐私”,还有三成网友则反对,认为此举是对人身安全和信息安全“拆东墙补西墙”。

“为了安全需要让渡部分隐私”,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不久引起争议的“以隐私换效率”,当时,有企业家称用户愿意用隐私换效率,引来舆论的强烈反弹。从某种意义上讲,“用隐私换安全”与“以隐私换效率”,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为什么这一次会得到近七成的支持率呢?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受访者对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的焦虑。换句话说,这刺到了许多人的痛点。

其实,无论是安全还是效率,回到最本质的问题,它们与隐私,是否存在二元对立的关系?更进一步来说,是不是说有了“行程录音录像”就必然会牺牲隐私?让渡一些个人信息,只是来提高社会效率,并不意味着隐私的流失,就像录音录像,只要资料没有流传出去,并不会造成隐私问题。换句话说,允许对行程录音录像,并不等于要“用隐私来换安全”,在隐私和安全上,并不是二选一,而是可以实现良性平衡。

其实,滴滴就是否在行程中录音录像的疑虑,基本可以简化为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乘客在录音录像中,是否掌握了主动权?虽然滴滴表示会在“告知用户并授权的情况下进行”,但是如果在操作上没有让乘客掌握主动权,所谓的告知和授权,很可能像此前那样,成为摆设,甚至是“合理侵权”的理由。

第二,对于录音录像,如何实现信息安全保障?产生隐私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音频视频泄露。这肯定不是乘客的原因,问题的制造者要么是司机,要么便是客户端后台,无论是哪方面,平台都有一定责任。当然,提高信息安全性,意味着成本的提升,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企业是否愿意为这样的安全保障成本埋单?

第三,当乘客隐私权成为公共问题,并且成为全民焦虑时,有关管理部门能否及时介入,从社会公共利益的层面,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持或者说管理规范?出行乃民生,出行安全更是民生,有关部门在“隐私和安全”上有所作为,当是值得期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