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瞧,村里来了扶贫干部(2)
日期:[2018-05-18]  版次:[A11]   版名:[人物周刊]   字体:【
■罗如亮、王卡和巫小锦到松源镇已有两年多了。

■赖祖豪来到梅州兴宁市叶塘镇群星村,与当地的干部联合组建驻村工作队开展扶贫。

帮扶地点: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径口村

王卡: 因地制宜发展5类养殖业

2017年8月的一天晚上,广药集团驻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园岭村的扶贫干部罗如亮,正一边吃着泡面一边录入着扶贫系统数据,突然手机铃响了起来。

他瞄了一眼手机,是贫困户黄柏梅打来的。“下午不是刚给他发了牛吗,不会出了什么事吧?”他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

“罗队长,我家刚发的牛不见了,怎么办?我找了几遍都没找到!”黄柏梅说。

“你先不要急,赶紧打电话报警,我跟王书记现在就过去。”罗如亮说着拿着手电筒,与村支书一起直奔黄柏梅家去了。

深夜沿着崎岖山路寻牛

黄柏梅家居住在深山中,要走过一段崎岖的山路才能到,方圆2公里只有他这一户。来到罗旱堂山脚下,黄柏梅已经在路边焦急地等待着。

山路崎岖狭窄,摩托车无法进入,一行三人只能徒步上山。经过一番仔细的查看,罗如亮在一个隐秘的草丛后面发现了一小段断裂的牛绳,断裂处参差不齐,应该是牛崽刚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还没适应,挣脱留下的。

他觉得,附近只有一条路能够走,旁边就是山崖,牛崽掉下山崖的可能性不大。一行人沿着山路继续前行,走了接近一个小时后终于发现了牛崽的踪迹,他们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回到宿舍已经10点,罗如亮赶紧洗个澡冲去倦意,继续写报告填报表。当天刚实施的项目照片、合同、发票等佐证材料都要一一扫描上传系统。

从需要翻译到听得懂客家话

松源镇距离梅州市区约90公里,距离广州市约450公里,从梅州市区驾车进入松源镇要经过1个多小时的山路。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径口、湾溪、园岭三条相对贫困村共有贫困户145户372人。层层叠叠的群山环绕着这个镇,交通的不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的脚步。

按照省市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广药集团负责对口帮扶梅州松源镇径口、湾溪、园岭三条村。

王卡是广药集团派驻径口村的三名驻村干部之一。当王卡第一次到径口村就遇到了难题——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每次去找村民都要村干部帮忙翻译。径口村村子大,贫困户多且分散,产业单一,脱贫形势严峻。开弓没有回头箭,结合村实际情况,王卡和同事发动大户带动形成示范效应,以柚子和烟叶种植的主导产业规模稳步加强,帮助贫困户自主发展5类养殖产业。

新快报记者在径口村见到了贫困户林国强。林国强腿脚不方便,家里有5口人,负担比较重。他说,以前家里的老房子在山里,是间泥土屋,一下雨就漏水,吃水需要到山上挑水。交通也不方便,孩子到镇里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

2016年5月,在王卡的帮助下,林国强得到了危房改造资金,加上自己借来的几万元,在山下建了栋新房,通水通电还有网络。家里宽敞明亮,电视、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开摩托车载小孩子去上学10分钟就能到。扶贫工作队驻村之后,给他发放了肥料和种子,他现在种了7亩烤烟,去年光是种植烤烟收入就有近3万元。

看到贫困户的生活越来越好,村里的项目落地开花,夜晚村民在广场上欢快地舞蹈,“参与扶贫工作是我最正确的决定”,王卡说。如今,他也能听懂大部分的客家话了。

坚守岗位拄着拐杖到村入户

经过帮扶, 2016年各村脱贫61户99人, 2017年再脱贫56户184人。各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不足1万元提高至5万元,产业帮扶一一落地。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几位年轻的驻村干部的默默付出。

去年8月底,罗如亮不慎右腿膝盖韧带断裂、半月板损伤,一度肿胀无法行走,需要手术治疗,但因为村里工作繁忙,他一直坚守岗位。直到国庆长假,才回广州预约手术,做完手术几周,又回到松源镇继续工作。腿稍微能下地走动,便自己拄着拐杖、骑着摩托到村入户。

5月10日是罗如亮、王卡和巫小锦三位扶贫队员到松源镇两周年的日子。巫小锦发了一条朋友圈:“驻村扶贫两周年有慨,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帮扶地点:梅州兴宁市叶塘镇群星村

赖祖豪: 回乡扶贫见证村里点滴变化

一场变故让梅州市兴宁市永和镇仁里村的赖祖豪一家陷入贫困,在各方的帮助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成了广州市天河区新塘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

2016年5月初,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作为天河区冼村街派出的驻村干部,来到梅州兴宁市叶塘镇群星村,与当地的干部联合组建驻村工作队开展扶贫。

19岁离开家乡,14年后又回到出发的地方,赖祖豪发现,乡音未改,亲切依旧。在扶贫工作中,他见证了村里点点滴滴的变化。

曾担心辜负父老乡亲期望

群星村位于兴宁市叶塘镇东部,全村总户数668户,总人口3251人。贫困户占了68户,贫困人口185人。梅州市属石膏矿于2006年关停,支柱产业采矿业的消失,让邻近几条村渐渐萧条。

村中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村劳力少。贫困户中因残因病致贫的有55户,占81%,在家务农、打临工的贫困户劳力只有16人。

农业发展滞后,种植业以农户自给自足的水稻种植为主,近四分之一的耕地闲置。

“来到这的前三个月很焦虑。”赖祖豪说,他很怕辜负村里和困难群众的期望。贫困户自主发展的能力、条件和信心都不足,必须发展规模化产业,但是该发展什么项目,大家一筹莫展。

驻村的前半年,赖祖豪和扶贫工作队四处调研,也请农业专家到村里考察,想过种甘蔗、水稻,考虑到经济效益又一次次推倒重来。

希望人才返流带动农村发展

群星村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灌溉方便,适合搞规模化种植,发展现代农业,也可以打造自然庄园,发展乡村旅游业。

经过多轮的沟通,他们引进了乡贤林道明的农业公司,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蔬菜种植。项目一期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200亩,种植水果玉米及无公害蔬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售。一期项目投资约600万元,村集体投入60万元(天河区财政引导资金),后续资金由农业公司筹集。

2017年 8月,蔬菜项目共建协议正式签订。截至2018年3月,基地创造产值约91万元。60万元投资产生的收益,20%分配给村集体,80%按人均分配给全体贫困户。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可以获得分红收益、务工收益、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及自家的种菜收入。2017年12月26日,全体贫困户都获得了该年度每人575元的分红款。

赖祖豪感叹道:“人才返流到贫困村是很少见,如果有更多的乡贤回来为村里做贡献,是一件很好的事。”如今农业的发展不可能再依靠传统的种植方式,必须另辟蹊径,这就需要能人带回技术和资金,带动村里的发展。

多方筹资近百万重建朱坑桥

农村产业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刚进村时,赖祖豪写过一首打油诗“朱坑断桥,打路四条,公厕要建,卫生站冇”。

朱坑河流经群星村,河对岸有400亩耕地因为老桥倒塌,少人耕种。有一回,赖祖豪看见一个50多岁的阿姨挑着担子,从没膝的水上走过去,心想着,这万一打滑了可怎么办?

扶贫工作队把这个困难向冼村街反映了。一番考察之后,街道方面认为如果重建朱坑桥,村民就可以顺利通行,把抛荒过半的土地集约起来。

于是帮扶单位冼村街支持了60万元,镇村及协助帮扶单位也筹集了30多万元,终于把桥修好了。之前,村民过河要绕行6公里,步行需一个多小时,现在2分钟就可以过到对岸去了。

夫妻同心扎根农村参加扶贫

之前,赖祖豪每周末会开车往返广州兴宁两地。赖祖豪的妻子陈宇,曾任职于某生物科技公司的财务经理。为了让赖祖豪能更加专注于扶贫,她辞去了在广州的工作,来到了兴宁。陈宇作为冼村街临聘人员,开始协助赖祖豪开展扶贫。夫妇二人除了在生活上相互关照外,也成为了配合默契的扶贫“夫妻档”。

工作方面,陈宇负责扶贫系统信息完善和扶贫档案的收集整理,还发挥以前做财务的专长,协助做资金台账。

有一次,赖祖豪在村里遇到了70多岁的贫困户黄伟雄正要去打鱼。赖祖豪心想,什么样的人家需要让一个年纪这么大的老人出去干活。坐下聊天之后,他才知道,老人的二儿子十年前因为交通事故离世,儿媳妇改嫁,留下了一个两个月大的女儿小钰(化名)。小钰也很懂事,勤奋刻苦,但由于家庭的缘故,缺乏自信,特别羞涩。每次去“家访”,赖祖豪夫妇都会带上一些小礼物给她。陈宇一次次的微笑鼓励和温暖拥抱,终于让小钰露出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应有的灿烂笑容。

以前这一家人靠低保金和亲人的接济生活,如今,每年光是冼村街和街道商会的教育生活补助就有2000元,还有村里产业的分红。赖祖豪认识的学生家长提出每个学期给小钰资助2000元。赖祖豪说:“像那位家长也是普通上班族,但他还资助了另一名学生,社会力量的帮助让我很感动。”他们期盼各方的力量如涓涓细流涌入,让这个偏远的山村重焕生机。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