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巡江扫地整书籍…… 特殊义工服务社区盼望重获新生
日期:[2018-05-28]  版次:[A10]   版名:[广州区势·最关注]   字体:【
■海珠区司法局举办社区矫正“入矫第一课”警示教育活动。  受访者供图

■海珠区一些社矫人员在海印公园提供保洁服务。 受访者供图

广州各区不断健全完善社区矫正体系,社矫人员逐步走上一条融入社会的正路

4月9日,广州市海珠区司法局举办了一堂特殊的法治教育课,26名听课者都是该区在今年3月接收进行社区矫正的被判处管制和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这是广州市司法行政部门首次举办“入矫第一课”集中警示教育活动。

社区矫正对很多人来说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而实际上我们的社区中一直有一个特殊人群在提供服务,他们就是社矫人员。巡江扫落叶,整理书籍清理单车……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社矫人员在服务街坊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新生,而广州各区则不断健全完善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和关怀帮扶体系,帮助这群特殊的街坊真正地融入社区、融入社会。

●海珠区 建有全市最多的社区服务基地

在公园里清除杂草落叶,到图书馆整理书籍,进社区清理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跟着巡管员到江边巡逻……在广州市海珠区,社矫人员在社区里提供了大量的服务,而真实身份却不为普通街坊所知。

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海珠区已建有全市最多的社区服务基地。区级的有海印公园、庄头公园、上涌果树公园和海幢寺4个大型服务基地,街级服务基地则有洲头咀慈爱养老院等207个。仅今年一季度,海珠区就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集中社区服务共计649人次,服务时长累计超过2500小时。

那么,社区能帮助社矫人员进行怎样的转变呢?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在上述“入矫第一课”中,社区服刑人员不但要学习法律法规,在学习结束时还要进行现场考试。

“部分社区服刑人员不清楚,他们并不是‘自由人’。”海珠区司法局副局长、区社区矫正办公室主任杨崇斌表示,一些社区服刑人员不明确自己的身份,对社区矫正有抵触情绪,而“入矫第一课”将起到教育他们认知身份、认罪悔罪、遵纪守法、服从监管等作用。为此,海珠区司法局专门编印了广州市第一份社区服刑人员法律法规学习手册。

目前,海珠区司法局每两个月会对新接收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入矫第一课”。同时这一集中警示教育活动将作为一项常规性的教育活动,对海珠区所有社区服刑人员实现全覆盖。

“珍惜自由身,走稳人生路;珍惜少年时,走实人生路;敬畏法理德,走好人生路。”5月4日,海珠区司法局在区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了“法治正人心,书香润心灵”社区矫正学习教育活动。14名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及其家长参加了活动。在现场,杨崇斌结合多个因在矫正期内不服从监管教育而被依法收监执行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案例,对14名社矫人员进行了警示教育。区司法局干警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家长围绕“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主题进行座谈,就家长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给予详细解答和指导。

●越秀区 9年来近1500人解除社区矫正

“他们认为我做得怎样?”近日,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启明社区举行了一次制作水果拼盘的亲子活动,义工阿华(化名)在提供服务后这样悄悄地问社工金金(化名)。“他们说你做事很认真,很亲切。”听到社工这样回答,阿华显得如释重负。

阿华不是普通义工,而是一名社矫人员。在当天的活动中,他在现场指导孩子、维持秩序,就像一名幼儿园阿姨,这使得这名中年男人显得有些特殊,不过,绝大多数参与者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金金告诉新快报记者,阿华现在除了后悔当初犯罪,最大的心愿就是重新被家人和社区接纳。“他非常努力工作,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做义工与其说是帮别人,不如说是他在找回自己的价值”。

像阿华这样通过社区矫正重获新生的人不在少数。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越秀区司法局于2009年启动社区矫正工作试点,次年在全区全面推行,以预防和减少再犯罪为主要目标,扎实做好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三项基本任务。截至今年5月,全区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727人,累计解除矫正1492人,目前在册235人,当年重新犯罪率为零。

●白云区 提供免费培训帮助社矫人员揾工

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广州市白云区司法局建立了3个层次的心理矫正模式:送关爱温暖、送技能培训、送法律援助,最大限度地教育引导社矫对象自谋职业、自寻出路、自我教育、自我改造,鼓励社区矫正对象努力改变困境,早日走上自强自立之路,拿到社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2015年,白云区司法局设立专门的司法社工站,又增设“青少年社区矫正社工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了由5名社工组成的专职社区矫正社工队伍,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精神教育、心理与行为矫正、家庭关怀、社区公益服务、社会调查评估、印发项目宣传手册等系列活动,进行多宗个案干预、开展问卷评估等,并与各镇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资源进行了链接,扩大服务范围。此外,区司法局与区心理医院合作成立了回归人员心理援助中心,作为全市首个专业医疗机构为社区矫正对象打造的心理矫正平台,建立“心理测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三个层次的心理矫正模式,由心理医生为有需要的社区矫正对象特别是未成年人矫正对象提供专业的心理矫正服务。

“犯了错,不但家庭社会没有抛弃我,还得到大家的帮助,让我找到了工作。”社矫人员陈某说,他在参加白云区司法局提供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后,在一家餐馆找到了工作。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白云区司法局与区人社局合作,为失业两类人员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开设了电工、计算机应用、各种维修、各行业服务、烹调、面点、美容、美发等26个市场需求大、容易找工作的专业项目。失业两类人员可以免费享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并免费参加技能考试,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作用,改变贫困,必须依靠自己。” 区司法局局长邹思杰说,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区司法局重视授人以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希望回归人员在增强劳动技能后,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赢得人生和事业的辉煌。

●黄埔区 牵手医院建起社区心理矫正基地

根据广州市司法局相关文件要求,区(县级市)司法社工项目要求服务对象与社工按20:1的比例(其中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青少年社区矫正项目以及其他专业要求较高的项目按15:1的比例)招录。广州市黄埔区每年新接收社区服刑人员约300人,其中未成年人约10人,共需司法社工约16人,与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数大致相符。

2016年7月,区司法局分别与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广州商学院法学院签署了社区矫正实践基地共建协议,购买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和广州商学院的大学生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招募100名大学生作为该区的社区矫正志愿者。此外,为进一步规范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内容,提高心理矫治的质量。2016年9月,区司法局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签订社区矫正心理矫正实践基地协议,建立首个黄埔区社区矫正心理矫正基地。

■统筹: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李应华 邓毅富 谢源源 通讯员 黄敏娟 姚瑶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