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小凤雅”募捐风波,带来几多反思?
日期:[2018-05-28]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斯涵涵

据报道,2017年,小凤雅的父母通过网络募捐平台向社会求助,并得到了网友的慷慨相助。近日,某自媒体发布的文章声称,小凤雅父母未积极带女儿进行治疗,反而用募得的善款带着儿子去北京治疗兔唇,网友纷纷指责王凤雅的父母涉嫌诈捐。经过调查,事情的真相已经基本浮出水面:王凤雅的父母不存在诈捐行为。一些媒体、自媒体也删除了之前的报道。

近年来,一系列募捐风波靡耗着社会的信任与爱心,“小凤雅”募捐风波又一次搅动起整个社会的关注。按照某自媒体文章的描述,小凤雅的父母打着为女儿治病的旗号筹款,却在孩子需要很多钱医治重病的时候,拿钱去治疗唇腭裂的儿子,并在小凤雅去世后拒绝退款……一系列“恶行”都让旁观者产生以病童为借口博同情,骗取捐款的不良印象,也加剧了善款挪用的担心。

目前,事情的真相已经基本浮出水面。调查组称“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是,筹来的款大部分都用在孩子的治疗上了”;同时,从权威媒体跟进调查来看,该自媒体文章有些数据出现严重失误,存在歪曲事实、断章取义、博取眼球的嫌疑。

真相在争辩中越来越明,但相关争议仍在继续。一直以来,个人接受民间捐款的情况还很难明确监管部门,网络募捐的操作过程不透明、监督不及时不到位、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长期存在。一些大型且知名的公益组织在募捐过程中尚且备受争议,一个确有困难又有两个病童的家庭,如何让善款真正“用得其所”,更让人充满疑虑,这是这一事件发展成为舆论风波的原因所在。

面对网络募捐,不能仅仅依靠自律,而需加强监督,这是不言而喻的结论。不过仍需要指出的是,捐款人与受捐人之间是一种无偿赠与关系,受捐者可以合法获取资金成为自己的财产,但必须建立在诚信、透明的基础之上,这种诚信与透明是对善款和良善的珍视。而捐助者、监督者也要保持对捐助者的尊重,不可居高临下、妄自猜测,甚至捕风捉影,恶意诋毁。无论是自私自利、借病敛财、拒绝公众监督的行为,还是借病孩、慈善炒作以流量变现牟取名利的行为,都是对爱心的透支及对公益热情的遏制。

爱心博大而温暖,即便遭遇失望和质疑,当贫弱群体需要帮助时,总会有一双双手臂伸出予以扶持;同时,慈善又是脆弱的,一个个负面新闻似凛冽的倒春寒,容易冷却珍贵的爱心。所以,当爱心、公益遭遇创伤,就需要法律大力发挥威力了。据了解,目前小凤雅父母准备对网络上不切实际的文章和传言提起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募捐者的资格和权利、善款的规范与监督,捐赠人和受益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各种媒体的公正与真实报道、网友的理性参与和冷静发言……建立健全长效的慈善监督制度刻不容缓,“小凤雅”募捐风波再一次引发了环绕慈善的大众焦虑,亟待各方反思。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