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规矩”和“温情” 双助社矫人员走正道
日期:[2018-05-28]  版次:[A11]   版名:[广州区势·最关注]   字体:【
■越秀区的司法警察为社区服刑人员佩戴定位手环。  受访者供图

既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又帮助他们求医 工……

“她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对上门(服务)的社工有点抗拒,说着说着就哭了……”广州市某司法社工刘小军回顾曾经服务的社区矫正对象时说,他碰到过更沉默寡言的社区服刑人员。

新快报记者走访社区发现,社矫人员在积极改造自己、重获新生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社区矫正工作者不仅要为有抵触情绪的社区服刑人员打开心结,还要对家庭困难、身患疾病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帮扶。“规矩”和“温情”,是帮助社矫人员走上正道的两大助推器。

一线社工:需对社矫人员进行心理矫正

在广州市白云区,不少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工作人员和社工坦言,社矫人员一开始都有抵触情绪,一方面来自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另一方面来自犯错后害怕与外界接触,容易出现恐惧、暴躁等情绪,急需专业的手段介入。

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负责未成年人社区矫工的广州市青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越秀区青年地带工作站,社工周颖仪介绍了一个案例:阿强(化名)因为酒驾和无证驾驶,被判社区矫正2年,刚开始时,他觉得自己被抓只是因为运气不好。而社工会引导他明白,违法终会被惩处。接着,社工引导他改变一些作息习惯。阿强因工作关系经常在外面与客户喝酒,他从事的工作也处于法律边缘地带,在社工的帮助下,阿强刑满释放后回到家乡与父亲一起开了一家小吃店。另一个个案是,因寻衅滋事罪被判社区矫正的刚仔(化名),因为未能按时报到而受到警告,再不配合就可能会被收监。社工找他了解情况发现他不是故意的,是因为工作时间的原因不能按照指定时间接受矫正。经过调整,刚仔的受训时间改变了,使他能按时参加活动。同时,他在社区义务劳动中辅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补习,表现良好,顺利完成了社区矫正。

社工林艳艳介绍,社区矫正青少年的年龄一般为16岁至18岁。“他们法律意识弱薄,自控能力差,交友比较复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安排了法律知识教育、心理辅导、健康的团队活动等,让他们除了能完成矫正,还为日后的人生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

“个人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存在风险。”社工刘小军说,他以前跟进过的一名社区矫正对象是女孩子,她在网络游戏中交友不慎,误入了歧途。在社区矫正期间,“她对家人管得更严的变化比较敏感”,同时也担心老师、同学知道了她的身份会对她另眼相看,所以“一度拒绝认识新朋友,有点自我封闭”。刘小军认为,对社矫人员应该去掉他们身上的“标签”。

帮扶助困:为患病社矫人员筹集手术费

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广州市海珠区司法局帮扶困难“两类人员”多达1226人次,涉及金额约29.45万元;协助困难“两类人员”办理临时生活救济143宗,协助办理低保47人,成功推荐42名困难“两类人员”安置就业。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年仅17岁的小国(化名)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缓刑,于2017年7月20日开始在海珠区司法局接受社区矫正。他第一次到司法所报到的时候,司法所工作人员便发现其精神及情绪极不稳定,后找专业心理评估机构评估得出,小国承受的精神压力较大,危险性为深度,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很大。在司法所的建议下,小国父母带他去专科医院检查,发现小国患有蛛网膜囊肿及精神异常,急需6万元进行手术治疗。由于小国一家是非广州市户籍人员,主要靠其父母打散工维持生计,家庭经济拮据,只能拿出2万元。对此,区司法局一方面联系专业社工介入为小国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捐赠。区司法局还积极利用集中警示教育活动呼吁社区服刑人员自愿奉献爱心,助小国渡过难关。最终为小国筹集到5万多元,解决了他的手术费用。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海珠区司法局秉着“思想上从严教育,生活上热心帮扶”的原则,积极为困难“两类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排忧解难,确保他们“明其身,安其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帮扶的困难社区服刑人员中,小辉(化名)是一名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因患耳疾基本失聪,因此经常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因为犯罪而辍学,经常在社会上游荡。得知小辉的情况后,海珠区司法局除了引入社工对小辉进行心理疏导外,还多方联系相关部门,不仅为小辉筹集到进行耳部手术的费用,使其耳部功能基本得到恢复,还帮助小辉重返校园,再圆上学梦。

解矫人员:助警方抓骗子弥补曾犯错误

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市黄埔区司法局了解到,某小区物业公司原管理人员窦某,某天在路边捡到了一个信封,里面装有附密码纸的15张信用卡。因一时贪心,他在ATM分10次合共取出了15000元,事后被抓获,以信用卡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

在黄埔区东区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初期,窦某情绪低落,感到自卑,由于身份从管理人员一下子变成了犯罪人员,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无法适应。为此,黄埔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不厌其烦做他的思想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人性化的矫正方案。几个月后,窦某还在社区矫正期间,其女友因感情问题闹矛盾自杀受伤,在医院救治期间情绪极不稳定,急需护送回粤西老家。东区街司法所特事特办,赶到医院,现场为窦某办理了准假手续,让他回去安抚女友。

在司法所的帮助下,窦某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正直做人才能在社会上获得他人尊重。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伙专门摆棋局诈骗钱财的团伙,当得知已有行人被骗400多元后,他立即拨打110报案,成功协助警方将骗子抓捕归案。他说,这样做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弥补,同时也是在改造中体现人生价值。矫正期间,窦某还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多次受到表扬,现已顺利解除社区矫正。

通过制度和资金支持 司法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建议

根据黄埔区司法局调研社工以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报告显示,随着该区常住人口增长以及认罪认罚从宽等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改革举措的落地深化,越来越多罪犯进入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任务与压力、风险与挑战也将不断增强。

相关报告建议,要充分发挥司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作用,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社区矫正服务成效。政府需要从制度上和资金上支持和鼓励社区矫正工作者积极参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组织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对取得相应证书、获得奖励、工作表现优异者进行表彰,为社区矫正工作保驾护航。在待遇方面,需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者有良好的工资收入待遇,有利于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有利于避免人才流失,从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志愿者作为社区矫正的一支重要力量,也需要加强志愿者常规的专业培训,保障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和积极性。

■统筹: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李应华 邓毅富 通讯员 黄敏娟 姚瑶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