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她走50公里山路 靠5斤炒面拼高考
日期:[2018-06-09]  版次:[A06]   版名:[城事·高考家事]   字体:【
■如今,母子两人都在中山当老师。受访者供图

■郑涵(中)高三时与同学留影。受访者供图

母亲拼高考改变命运,儿子逆袭考上重点,一家两代教书育人

1987年,在湖北神龙架山脚的一个深山老林里,17岁的黄祖悦,为了迎战高考,带着5斤“炒面”(熟玉米粉),独自一人在学校度过了整个寒冬,终于成为村里第一个从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为了有更好的选择,21年后,90后的儿子郑涵参加了高考,在英语失利压线重本的情况下,因巧填志愿读到了一个热门又喜欢的专业,并一路读完了硕士。

如今,母子两人都在中山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累并快乐着。对于高考,他们都说,没有当年的高考,就没有现在的自己。对于未来,他们期望,能成为那个改变孩子命运的引路人。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陈红艳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婷

妈妈黄祖悦: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娃娃

1987年,那时是考个中专就能“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时代。那一年,家在神龙架山脚一个大山沟的村子里的黄祖悦,参加了高考,并以430多分的成绩,考进了恩施地区的最高学府——鄂西大学,成为两万分之一的幸运儿,也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娃娃。

为跳出农门拼命读书

说起为何要参加高考,黄祖悦坦言,“当时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跳出农门,不愿意再种地了,就这种感觉。”在此之前,黄祖悦对外界有限的了解里,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镇里那些不用再回来种地的,都是通过读书考试出去了的人。因此,拼命读书,考学出去,成了她心里唯一的梦想。

可黄祖悦家里很困难,家里又有兄弟姐妹6人。但在去过抗美援朝、在当地还算知识分子的父亲的支持下,兄妹6人都有读书,培养出来两个大学生。黄祖悦更是一路成绩优异,跳着级上的学。

高中时,为了省学费,黄祖悦主动从普通高中转学到收费低(一年学费30多元)的农业高中。这让农业中学的老师很诧异,“成绩稍好的学生,我们都帮忙转去学习氛围更好的普通高中,这孩子怎么反倒转过来了?”一位老师不可思议地说。

黄祖悦笑言,“我觉得学习是靠自己的,所以义无反顾就去了。”但去到后,她才发现,这个学校的学生,很多是搞农业的不是以学习为主,而且特别爱玩。“我压力就很大,因为原来学校的学生都很努力的,我就拼命地赶,后来很多学生在我的带动下,也努力学。”

为专心复习 住危房也不怕

高三寒假,善良的黄祖悦因担心回家没办法不帮忙干农活,无法专心复习,选择了独自一个人留在学校。

那年腊月十五,做好决定,和父母打好招呼的她,因为舍不得花钱坐车,便独自一个人从清早走到晚上,走了近50公里的山路,终于走到了学校。那时,学校除了一个守校的工友,已空无一人了。

“那年在溪丘湾高山上的学校,特别的冷,北风呼呼地吹,那时候也没取暖的条件。”黄祖悦回忆,那时她独自一个人站在学校门口,听到北风在耳畔呼啸,她的眼泪就刷刷往下掉。

其间,有一个玩得好的朋友因为担心她来陪她。当天晚上两个人点着煤油灯在教室学习,却听见外面一直有“咚咚咚”的声响,同学第二天就被吓回去了。“我也不知道那时候自己为何不怕,她说要再找人来陪我,我也没要。可能是因为自己有目标,一门心思就想学习吧。”

那个冬天,黄祖悦一个人潜心在书本的学习中。一日三餐就是她妈妈给她准备的大约5斤炒面(玉米炒熟再磨成粉)和一些咸菜。后来过年回家时,妈妈知道她这样过了一个寒假十分心疼,就劝她在家多吃几天白菜再上学。可过年后没几天,她又忙着赶回学校了。

她回忆,虽然在妈妈面前没哭,但是一转身,就哭得稀里哗啦。“如果不是为了理想,谁去吃那个苦啊。”

1987年的7月7、8、9日,黄祖悦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日——高考。

在此之前,她在高考前的预考中,拿了学校第一名,顺利拿到了高考的参考资格。但也遭遇了小插曲。就在预考考完没几天,学校的宿舍就被大水冲垮了。第二天来时学生都放假了,但黄祖悦为了复习高考,就在一旁的危房里住到高考。“那时经常下大雨,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都很担心我,让我注意安全。我说没事,我不怕。我不信我的寿命就那么长哈哈。”黄祖悦笑着回忆道。

一考即中 辗转成为大学学子

黄祖悦说,当年17岁的她参加高考时,个子才1.48米。“这么小的个子,在农村也混不到饭吃。我必须要读书,走出大山去。”但胆怯的她,高考后虽然估分估到420多分,却不敢报考大学。只是报了省里一个有着农村定向招生的商业学校。

没想到分数出来后,她的分数有430多分,完全可以上大学了,但她却没有填报。后来,在大学招生部门的协调下,她去教育局补填了大学志愿,最终被当时恩施地区的最高学府——鄂西大学录取,并选择了中文系,从此,与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的她,不仅是学校优秀的语文教师,还是广东省作家协会的成员。“写作,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之一。”

儿子郑涵: 母亲宽容 良师引导 高考逆袭

相比于母亲的求学之路,郑涵的求学之路也算一帆风顺。唯一的一次危机,却刚好出现在最重要的高中时期。好在是母亲的宽容和幽默,高二时期的知音班主任,帮他找到了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和自信,让他重新回到了起跑线,并一路冲向了终点。

从第一名到“挂科”

1990年出生的郑涵,15岁时,成为所在初中唯一一个进入中山纪念中学的尖子生。但进校后,他却傻了眼。“我从初中第一名进入这所学校,排名居然到了600多名。”

巨大的落差,让郑涵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加上高中老师上课的节奏很快,学习任务又十分繁重,这让他感觉十分吃力。高一最后一次期末考试也是分科考试,他除了物理考了九十多分(满分一百分),其他的科目都在中下水平,特别是化学,第一次没考及格。

母亲用幽默化解“失望”

一向关注儿子成绩的黄祖悦得知后,心里很着急。

“妈妈心里很失望,但她没有责怪我,而是跟我说,你的物理考得这么高,是不是怕进不了物理班,所以故意这样考的?”妈妈的幽默让郑涵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得到了缓解,他笑着回答“是”。妈妈还鼓励他:“如果其他的科目都能像物理一样考到九十多分,那你就能考名牌大学了。”郑涵非常感动,“妈妈对我,一直都比较宽容,所以,我对自己也不会逼得太紧。”

老师引导让他成功逆袭

郑涵的学习状态真正得到改变,是在高二时遇到了一位注重对他进行学习方法引导的班主任。

作为英语老师的班主任,在发现他以“全文背诵”的方式学习时,指出了他的问题,“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学习的压力特别大,效果还不好。”他告诉郑涵,只需要将文章的关键句划下来,再用自己的话复述。郑涵尝试后,发现学起英语来十分轻松。

2008年6月,郑涵走进了高考考场,分数上了重点线。他为了稳妥填报了贵州大学,选择了服从调剂,被调到了信息安全专业。后来,郑涵顺利考上了计算机的研究生。出来工作时,他发现这个专业特别受欢迎,但希望有寒暑假的他,最终选择了当一名教师。

他说,现在对自己的发展还比较满意,“主要是归功于父母的宽容和班主任的引导,使得我在学习生活中不对自己提出太高的要求,而是提能够达到目标的要求,我也变得比以前要自信。”未来,他希望自己能像自己的老师一样,能成为帮助学生、改变学生命运的好老师。

谈高考

妈妈黄祖悦

高考非常磨练人,经历了这样的磨练,会觉得人生非常充实,后来什么苦都不会怕。我认为经历高考一是增长智慧,二也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

现在的学生高考太简单,大部分都不怕没学上。但为何孩子们却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我们当年学习多快乐。

儿子郑涵

高考对我人生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没有高考,我就上不了本科读不了研究生,但是我认为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