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不如归去饮茗水 老屋破抵兰亭撑
日期:[2018-06-10]  版次:[A16]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吴昌硕 (1844-1927),原名俊、俊卿,字苍石、昌石、昌硕、仓硕,号缶庐、苦铁、大聋等,浙江孝丰(今安吉县)人,。1913年,吴昌硕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吴昌硕 红梅 1919年 中国美术馆藏

吴俊卿 荔枝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吴昌硕到暮年仍怀念家乡的蔬果:

作为一位集“诗、书、画、印”为一身的艺术大家,吴昌硕与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并誉为 “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吴昌硕在绘画上主要以花卉、蔬果、山水为题材,最擅长写意花卉, 他常常在四条屏、八条屏及十余幅的册页画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喜欢苏州东山白沙枇杷,想到枇杷的滋味,画的枇杷就挂满枝头。他喜欢梅花,称自己为“梅知己”,写诗说,“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一片深情,离世还要葬到浙江超山宋梅亭畔。

吴昌硕出生于浙江安吉的部吴村,那是一个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古村,吴昌硕自小的生活环境就是绿水青山、远离喧器、超脱世俗。村落的粉墙木窗,透露了淳朴的家风,小小的天井,是吴昌硕的童年乐园,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吴昌硕对于安吉感情深厚,地域的人文渊源一直影响着吴昌硕的艺术生涯,直到晚年,他不少画作的落款都为“安吉吴昌硕”,他也用这种形式来表明他对出生地的敬重,对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

吴昌硕从小就跟随父亲在田间干活,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这样的生活体验在他心中难以忘怀,直到晚年还回忆他的“耕夫”时光。正是由于吴昌硕在安吉的生活经历,才使他的艺术创作与生活贴近,他的从艺观念与大众相连,这片土地培养了他淳朴憨厚的性情和勤劳踏实的态度来从事艺术创作。尤其在经过社会的动荡以后,他们流亡归乡,在安吉建立了小的芜园,许多绘画作品的情感都来自于此,既给予了绘面素材,又提供了精神慰藉,可见最初浙江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这种乡土情节一直潜意识影响着他。

他所有的绘画题材,除了日常的花卉题材以外,还对乡村的蔬菜瓜果进行了细致的表达,例如白菜、南瓜、青菜、萝卜等。他的诗文也流露出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向往,如《海上上已》中写道:“不如归去饮茗水,老屋破抵兰亭撑。”君水即部吴村的茗溪。在《墨菜》中说道:“菜根常咬能救饥,家园寒菜满一畦。如今画菜思故里,馋涎三尺湿透纸。”就算他人到暮年,定居了上海,结束了贫穷拮据的日子,吃上了不曾常食的肉饭,但依然想念家乡的蔬菜,怀念乡村日子的安逸。

吴昌硕在《自题小像》中,对童际时光的美好进行了描绘:“别墅下溪南,绕屋种松树。秋空巢鹤归,明月照山路,下有读书堂,是我旧吟处,离居十七载,乡社鼠飘兔。桃州今小住,屋近桃花波。锄梅引春气,种菊待秋善。安得移灵根,南轩养风露。”在传统的农耕教育中,对于吴昌硕日后恭谦贤仁的艺术品质奠定了良好的铺垫。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纵观吴昌硕先生的作品,可鉴者谓有三座“奇峰”,东方的草木世界观的艺术奇峰,传统绘画的写意奇峰,金石书画的通艺奇峰。吴昌硕身处时代巨变之际,集金石书画通艺大成,融汇草木世界最深朴的原象,以书法演画法,将中国传统的写意画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赏析

扇页有自题:“公之来先生属写妃子笑,为放(仿)戴石屏设色,而顾荼老以为极似张孟皋。丙午闰四月病臂草草。俊卿记。”钤“缶”朱 文印。“丙午”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吴昌硕时年63岁。

图绘没有任何背景陪衬的妃子笑荔枝斜向出枝。饱含汁液的荔枝果,先用淡红色铺底,再以深红色在其上添画,使得局部描写丰富了层次, 增加了立体感。枝与叶使用了朴茂雄健的草篆笔法,显现出书法中气贯神通的审美意趣。作者这种画气不画形,“以作书之法作画”的艺术手法 ,对中国近现代绘画及日本绘画均有较大的影响。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