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大气磅礴 雕琢两个月设计出自华南理工大学
日期:[2018-06-13]  版次:[A03]   版名:[头条]   字体:【


随着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顺利召开,迎接上合组织成员国客人的青岛峰会主会场也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记者昨日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上合峰会主会场的设计,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团队完成的。以“腾飞逐梦、扬帆领航”为理念的建筑方案,创新设计施工一体化合作模式,用7个月的时间,开创了中国新的“青岛速度”。

景观

以儒家文化为切入点,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礼遇天下”的设计概念,临海面设计镜面“水池”,体现智者乐水的设计意图,建筑立柱在“水面”之上,形成千帆竞渡的动势;临山面通过三松一石的主题景观设计,寓意智者乐山。

节能

太阳能光伏板与屋面系统一体化设计,顺应建筑整体造型,充分利用会场屋面设置4400㎡的太阳能光伏板,面积约十个篮球场大小,为主会场注入绿色能源。

“青岛金”

据悉,主会场建筑外墙金属板的主色调定为“青岛金”,充分展现了滨海殿堂庄重典雅的气氛。

造型

主会场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形制,进行现代演绎,采取了水平三段式的建筑形制,两侧翼角起翘,展翅腾飞,中间十字交汇,形成滨海殿堂的中国主轴。在檐底造型处理上,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斗拱、木构架等进行现代转译,形成三重檐垂花,端庄典雅。

理念

设计方案顺应城市空间格局,强化“山海轴线”,突出“山水一体、海天一色”的环境氛围,采用水平三段式的布局,整体造型犹如展翅腾飞的海鸥,建筑柱廊犹如出海的帆影。

耗时两个月“雕琢”设计方案

招生季来临,记者前往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探营时,发现何镜堂院士团队近期设计的作品——上合峰会主会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记者了解到,团队是去年9月接到这项设计重任。9月初,何镜堂院士团队应邀赴青岛奥帆基地考察项目场地。根据设计需求,主会场除了要体现中国气派、上合精神、世界胸怀,还要在峰会结束后成为青岛的“历史地标、城市名片、市民客厅”。

经过前期大量考察和数次“头脑风暴”,团队迅速提出多个方案创意,经过优选融合,在11月底提出以“腾飞逐梦,扬帆领航”为理念的建筑设计方案,充分满足“峰会功能”和“永续利用”结合的需求。

方案一出,收获各方高度好评,为项目顺利转入工程建设阶段提供了坚实的设计基础。

奋战7个月 高质高效完成工程

方案确定后,设计团队进驻青岛现场,随时随地为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设计保障。

“很多人都是夜以继日地在现场忙碌,但大家都很有激情。”参与此次项目的团队人员都笑言,那段时间,“人生难有机会博”成为团队成员刷屏朋友圈的话语。何镜堂院士夫妇也与驻场设计团队并肩作战,一起在现场度过了2017年国庆和中秋佳节。

据悉,为了高效率完成任务,设计团队打破行业划分壁垒,创新模式,第一时间与参建伙伴单位沟通合作模式、商定时间节点,建立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主会场1万吨钢结构的设计、深化、加工以及安装,堪称设计与施工完美配合的典范。虽然效率高,但何镜堂院士强调,安全和高质量,始终是他们最核心的准则。

最终,团队立足青岛“山、海、城、湾”一体的环境特征,通过7个月的日夜奋战,为峰会提供了一个体现“中国气派、国际水准、滨海特色”的理想会场。

背后故事

檐口设计精确到1毫米

八旬院士带领团队发挥工匠精神

昨日的采访中,80岁的何镜堂院士(右图)依旧神采飞扬。记者了解到,从接下任务那一刻起,何镜堂一直都和年轻人一同“冲在一线”。

“去年飞了有80多趟吧……”打开何镜堂的手机记录,一张布满飞行线路的行程图,让现场不少媒体发出了惊叹。团队成员告诉记者,为了上合峰会的主会场项目,何镜堂院士化身“空中飞人”,经常为项目的设计、汇报、选材往返青岛与全国各地,与现场设计师一道并肩作战。

为了引导团队发挥工匠精神,何镜堂对于材料的挑选,也会亲力亲为。在挑选外墙金属板时,除了将各种材料挂在现场观察亲测挑选,他还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线下,看金属板呈现出来的不同效果。

为了实现主场馆呈现出海鸥飞翔的姿态,让其从不同的角度看,具有展翅出檐的动态美感。团队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精益求精。该用什么材质、什么颜色的金属,团队都要现场亲测过,才会使用。

在建筑檐口的外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针对肌理的宽窄深浅,进行了精确到1mm的造型尺寸变化的推敲,并且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天气、不同光影条件下的檐口肌理表现进行了多次的样板比选,才敲定了最终设计。

■文/新快报记者 王娟 通讯员 华轩 ■图/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