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海丝”第一盏灯下的社区 “软装”之后变得这样美丽
日期:[2018-06-26]  版次:[A11]   版名:[城事]   字体:【
■越秀区光塔街怡乐里社区进行艺术介入社区微改造后,街道墙壁上装饰了许多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元素。

■怡乐里社区设计了很多颇具“艺术范”的休闲椅,供街坊们休息。

越秀区光塔街怡乐里社区进行艺术介入微改造半年,变得看着“养眼”用着“顺手”

“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在这里走出去,会说自己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第一盏灯下的社区;当远方的游客来这里寻找‘海丝’的故事,会因为它的美丽而不愿意离去。”当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怡乐里微改造的艺术团队负责人说这番话时,她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从去年12月开始,光塔街怡乐里社区进行艺术介入社区微改造。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半年过去,“软装”后的怡乐里变得更美了,可谓看着“养眼”用着“顺手”。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走访

社区微改造后处处体现“海丝”元素

光塔之光,是新快报记者在怡乐里微改造现场感受最深的印记。

在怡乐里门牌处,新增的“街标”光塔映辉十分显眼。负责设计这个标志的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解释:由光塔剪影、海水与丝绸结合而成的抽象形态,表达出光塔是海上丝绸之路第一盏灯的品牌理念。

而怡乐里社区的路灯也很有特色,无论是灯罩,还是光影都营造出海洋般静谧、起伏错落、悠然自得的生活氛围,还别出心裁地以一只在光环中出现的猫作为引导,表现社区的乐趣。

社区里新增的一幅巨大墙画最引人注目,它以“海上丝绸之路”为题材,以蓝色为主调的画面中有一束光塔射出的光线,透出帆影。

怡乐里社区居委会的屋顶挂着星星灯饰,营造“站在楼梯摘星”的温馨效果。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新建的白色船型长凳,则体现了海洋特质。

就连怡乐里社区的花坛中也种上了与“海上丝绸之路” 相关的植物,如甘蔗和黄瓜等。三道门中除了已经改建好的“光塔辉映门”之外,其余两道门也计划打造成“世界之门”,让海丝第一盏灯塔之光吸引各方游客。

家住怡乐里1号的冯姨在这里住了40多年了,见证了社区的变化,她说:“现在多了很多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越来越靓,老房子都升值了。”

光塔街道办的何主任告诉新快报记者,他认为艺术介入有助于商业发展,今后可对光塔街辖内的商业街进行主题创意设计,提升其商业价值。

回顾

老旧社区“硬装”后靠“软装”进行提升

有一天,越秀区光塔街道党工委书记阮雄在光塔路上走,无意中听到两位拎着菜的老太太在聊天:“这个广场比过去宽敞漂亮多了。”“这排椅子坐起来挺舒服的。”阮雄因此对光塔街微改造更有信心了。

光塔街道办何主任介绍,光塔街片区是广州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有广州祖庙五仙观、南粤先贤馆、先有光孝后有羊城的光孝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灯塔怀圣寺,广州传统中轴线在此穿越,广州诸多文化宝贝珍藏于此。“这里是老城区,有它的不足,但其精彩之处无与伦比,这是微改造的迫切性所在”。

据了解,光塔街怡乐里社区面积约0.065平方公里,是一个富有民国建筑特色的小社区,与怀圣寺只相距一二百米。此前,一些基础民生设施已进行了微改造。“在光塔街道开展的圆梦光塔社区微心愿活动中,不少街坊提出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所以街道也在思考如何与专业团队合作,让社区变得更美,更有文化味道。”何主任表示,微改造极大地提升了老旧社区的“硬装”效果,如何进行优化设计来提升“软装”呈现,就成为了城市更新的必然议题。于是,光塔街道与著名的文化运营机构九九文化一拍即合,达成了共识,开始了社区微改造的艺术介入工程,开启了微创融之旅。

创意

力图保留“社区生态”提升“用户体验”

负责光塔街怡乐里微改造艺术介入项目的广州九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近日完成了工程。“我们旨在打造城市客厅‘软装’典范。”其项目负责人陈小姐如此说。

九九文化的这个项目叫“花城印记·社区艺术家”。陈小姐进一步解释:“花城印记”的意思是针对各社区的实际情况,挖掘其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充分结合居民实际需求,提供系统性艺术化的微设计方案,从而深挖广州传统价值、优化基层服务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全民文化自信。“可谓文化搭好台,设计好唱戏”。

据了解,怡乐里微设计项目组于2017年12月成立,2018年1月,成立以曹雪为首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团队,在光塔街进行实地调研,充分汲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后,结合光塔街道多民族融合的特征,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第一个灯塔”这一文化符号,结合怡乐里近百年历史的岭南特色华侨小洋楼,开始全面的实地沟通和设计。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保留“社区生态”,提升“用户体验”,这是“花城印记·社区艺术家”的核心价值。九九文化负责人郭女士表示,艺术介入社区微改造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新办法,该公司在微设计中会重“颜值”、重实用、重参与、重融入。

比如,艺术介入微改造后的怡乐里,无论是骑楼还是船凳,设计上延续了广州千百年来“实用”的“触觉美学”,既有符合本社区文化特质的永久艺术装置,又能将文化符号与社区功能装置紧密贴合,不但让人们看着“养眼”,更能够用着“顺手”。

视点

广州美术学院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广州城市logo设计者曹雪:

文化保育

是旧社区改造出发点

文化保育,毫无疑问是旧社区改造最为重要的出发点和归依点。

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标灯,怀圣寺“光塔”是中国海上贸易、文化交流繁盛的象征,还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兴建的宗教建筑之一,见证了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融合及和谐发展的轨迹。

光塔街及周边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名人,形成了独特而具有地域韵味的社区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在改造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因素。艺术改造社区过程中对社区原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态度,应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艺术形式选择性地表现或再现社区最具价值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坚持艺术创作与地域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产生比艺术本身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二是必须充分挖掘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到社区的个性、特色和灵魂,确定社区有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优势文化,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结合社区自身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抽取其中的要点并使之概念化,全面、精准地为社区形象定位,从而为社区文化与形象品牌的塑造、推广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中山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李炜:

用艺术创意

撬动社区文化资源

微改造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助于文化保育。“花城印记”社区艺术微改造很有价值,它用艺术创意去撬动一个社区的文化资源,提升品位。

广州在文化表达上还要加大力度,而在清末、民国时期,广府文化并不缺少魅力,不能被淹没掉。怡乐里项目正是希望在不大的空间,用文化的打造,结合功能的改进,引出居民的存在感和自豪感。

比如,光塔街聚居了二十多个民族,我们想设一个各民族的和谐之门,除了满洲窗等岭南文化元素外,还有各民族的图案,这样既增加了审美的视觉效果,又能让各民族的街坊能在这里和谐相处。

总之,怡乐里包含了海洋文化、民国文化,是典型的广府文化社区,要好好地呈现出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