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舞台上手艺人的坚持
日期:[2018-06-28]  版次:[A28]   版名:[人物周刊]   字体:【
■刘晓晔携《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在广州友谊剧院演出。

刘晓晔花4年半时间构思话剧,用了4个半月排练,从2007年首演以来演了11年

如果不是经常看话剧,刘晓晔这个名字或许对大多数人都很陌生。就算上网搜索“刘晓晔”,搜到最多的是一个女演员的资料。实在无法跟记者眼前这位大老爷们扯上关系。知名度也成了刘晓晔和朋友开玩笑的题材。他自己甚至在话剧演出结束时都拿这点来自嘲,说不认识他的人可以上网搜一下,看到照片是女的别惊讶,“那是我变性前的样子。”

已经演出了2000多场的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最近在广州、深圳上演,主演刘晓晔在后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当听到记者来自新快报《人物周刊》,他马上得意地抬起头,挑起眉毛对朋友说:“听到没?我是个人物!”谈到戏剧、演出、生活时,刘晓晔又回到他的原本身份中——一个坚持在舞台上演出的手艺人。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 毅

“我的戏是手工作坊”

采访时,刘晓晔不时提到手艺、工匠,他说别的剧团拿话剧当项目,自己则把话剧当生命,当手艺。“我的戏是手工作坊,得我亲自来演。”他曾经说过《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要一直演下去,演到自己老了,就演一只老旺财(注:戏中刘晓晔的角色名),演到70岁、80岁。

刘晓晔作为《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的主要创作者兼主演,构思这部剧花了4年半时间,排练用了4个半月,之后就一直演,从2007年首演以来一直演了11年。谈到自己的作品《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他说:“这是一个特别有生命力的戏,当初我们倾注了四年时间来磨合这个戏。戏的由来是我和搭档陈明昊想两个人就把《雷雨》演了,然后排演又没有道具,没有服装,什么都没有。那时候我们就说就这么比划吧,说什么是什么。两个人演了所有角色,特别自由。”

有哲学思想才能称为好戏

刘晓晔自己25岁左右开始构思这个戏,29岁左右落地排练。当时看了好多二人转、相声、曲艺,学了好多方法。到了他差不多29岁时就把所有生活态度放到这个戏里头。刘晓晔说这部戏就是人物模式是《等待戈多》和《唐吉诃德》,内容当然不是。它里面有一个简单的哲学思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去?而且《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的结构符合现代戏剧的人物结构模式,小说《唐吉诃德》开始用两个人物代表精神和物质,然后影响到戏剧,就像《等待戈多》里的两个老流浪汉。他认为戏剧跟文学跟哲学有紧密关系,如果一个戏只是为了好看,不能叫一个戏,戏里面要有一定的哲学思想才能够称为好戏。

《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演了十几年,刘晓晔就像看着一个孩子长大。因为戏里演的都是自己想说的话,所以哪怕是演出了2000多场他也不厌倦。“自己想说的话,2000多场多吗?不多!天天说也不烦。”他认为《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这个戏很难超越,无法复制。“我自己也超越不了,复制不了。再做一个续集我也做不了。好多人叫我再排个续集,拍个电影,我说弄不了,我觉得这是把我的青春消费了。”

为了研究台词学过相声评书

刘晓晔对舞台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种热爱是只要在台上就高兴。所以只要能上台,他演什么都行,即使是演一棵树在台上一动不动都可以。“我的最高境界是孟京辉导演的《艳遇》。孟京辉的评价是,刘晓晔既在台上,但又看不见,哈哈哈哈。”他笑着说,演出时他戴着个头套面具,看不见脸,观众也不知道演员是谁。“其实这并不容易,因为要戴着头套,声音是闷在里面的,要让台词透出去很难。”

为了能演好角色,刘晓晔处理细节时更是舍得花时间琢磨台词。在《两只狗的生活意见》里,有一段台词是“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用的是相声的演绎方法。于是,有了他曾跟郭德纲学相声的传闻。对于有人称其为“郭德纲弟子”,刘晓晔澄清说:“这是个误会,我和郭德纲没有师承关系。我是研究台词发声的,当时去后台采访,郭德纲问我你学不学,我说学。向他讨教一些说相声的技巧。呆了一个月,去了四回,背了几个小段。我为了研究台词的需要,也去学过评书,只是一段也说不完。”

一个意外从话剧导演变成演员

以演员身份活跃在舞台上的刘晓晔,其实是中戏导演系毕业的。他当时学的就是话剧导演,干上演员纯属意外。毕业后的刘晓晔当上了孟京辉的导演助理,可是那时候剧团没人来。孟京辉就说:“没演员,你上一个呗。”于是,刘晓晔就上台演了,接着就这么一直演了下去。

“我属于比较较劲的那种人,让我演的话我就得好好整,得跟别人不一样。像我前面说《艳遇》那个角色,戴个大面具站在台上演上,别人在台上都不是这样子,我觉得自己很特别。中戏表演系学的和导演系没什么两样,我们写完都得自己演。”刘晓晔说。

演出只是副业,主业是老师

除了演员的身份外,刘晓晔还有个身份是在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当老师。刘晓晔说演出是副业,却比主业好。

其实,刘晓晔对待教书这份主业也是很认真的,上课写教案、写论文,该有的一个都不缺。“我一回北京事特别多,上课,写教案。我演出完了就飞回北京上课,课能不耽误。我上课一般比学生早到半个小时,对学生也非常严格,该不及格就不及格。别看我现在就穿着条短裤在聊天,但我在学校不穿短裤,无论多热都穿长裤和带领子的衣服。”

刘晓晔说自己念大学时,老师也很严格,四年都没有表扬过他。老师后来跟刘晓晔的妈妈说你们家孩子挺好,以后像能干这行的。妈妈特地打电话转告刘晓晔,他都不敢相信,说:“这不可能,老师怎么可能表扬我?那时候做作业从来都是被毙了,让我重做。”如今,刘晓晔明白了老师的一片苦心,这是为了磨炼他的承受力,做这行承受力要强,才能把表演干下去。刘晓晔的搭档不少是他的学生,像现在的搭档王印,刘晓晔是他的大学班主任。

招新人难,好的演员太少了

谈到话剧演员的流失,招新人困难等问题,刘晓晔感触颇深。他说自己身边的演员也有离开的,其实演员离开转行挺正常的。就拿他在《两只狗的生活意见》里的搭档哥哥来福这个角色来说,这些年来换了三人,演员从70后、80后、90后,各个年龄段都有。“离开就离开,很正常。在我这里呆了三五年离开的人都发展得挺好。离开的理由挺多,但不会因为演戏或者业务分歧而离开。这么长时间以来,我这里没试过有人因为这个原因离开的。”

说起招新人困难这件事,让刘晓晔特别感慨。“招新人难啊!因为好的演员太少了。”刘晓晔担忧地说,“现在的小孩好好学业务,好好练功的很少。我们干话剧的时候,孟京辉老问一句话:即便是要饭,你还干不干?要饭也得干,这才是干话剧的。如果我那时候不干,哪有现在?那时候我一天挣多少钱呢?一天挣50元,那是2000年的时候,一场演出50元,三个月挣一千五,交房租都交不上。不容易,需要坚持!”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