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至29日,以“创新、融合、发展、共赢”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寰宇生产力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及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共同主办,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在论坛上致辞。他表示,加强区域科技合作是顺应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深入推动区域科技服务交流与合作也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当前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交流和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广东省正在深化跨区域合作机制体制的创新,突破解决大湾区资金过境、税收平衡、人员往来、科研设备进出口关税、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问题,建设好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这一引领性工程,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共同把大湾区打造成国家重要的创新引擎、世界性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十一届寰宇生产力论坛将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交流合作开启新篇章。”王瑞军说。
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生产力促进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及中小企业代表共4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国务院原参事石定寰、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及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等参加了论坛。
■新快报记者 吴晓娴/文 宁彪/图
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力促进服务联盟成立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及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四家发起单位在论坛现场签订了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力促进服务联盟协议。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陈金德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力促进服务联盟将以推动大湾区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4+9+N”的建设模式,广泛吸纳粤港澳大湾区各类优质科技服务机构为联盟成员,充分整合粤港澳三地生产力促进机构各自优势,共同打造创新服务高端枢纽平台,提升三地创新服务交流合作层次和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帮助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陈金德还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力促进服务联盟将重点开展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推动构建粤港澳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育成体系、提升粤港澳企业设计创新服务能力、推广工业4.0等方面的工作。
在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力促进服务方面,民间资本和市场的力量也将发挥重要作用。记者留意到,筹备中的粤港澳湾区智创金谷项目也在本次论坛上亮相。该项目拟选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区的重要节点位置。
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由研发综合服务区、科技成果转化区、企业总部发展区、综合配套服务区、科技金融服务区和创新创业孵化区等六个产业功能区块组成,集总部、科研、服务、协作、会议五位一体的高端价值园区,以模式创新、空间创新、设施创新三大创新要素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孵化软环境、空间环境与配套设施。与联盟提倡的理念一致,项目将打造粤港澳IAB创新创业高地、广深科创走廊科技金融中心、IAB 产业重点集聚区、粤港澳协同创新研发中心,成为千亿级IAB科技金融产业集群载体,助力大湾区实现转型升级。
粤港澳三地发展参差不齐,数字化思维来破题
在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中,论坛嘉宾及参与人员就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生产力促进服务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协同等话题开展了深入交流研讨。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副局长、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提出了打造数字大湾区的概念。
“大家可能注意到这次俄罗斯世界杯,是典型的数字化管理。足球鞋上有若干个芯片,另外,不光有场上裁判,还有荧屏裁判。”白津夫指出,科技创新推动数字革命蓬勃地兴起,数字化深刻改变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在重构经济体系,重塑经济格局。
而由于粤港澳三地城市间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一体化发展面临现实挑战。如何缩小发展差距,最大限度避免同质化竞争、趋同化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简单重复过去的区域合作模式,而是要用数字化思维推进区域深度一体化。
白津夫进一步解释说,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能够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因为数字化可以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和市场羁绊,弥合发展水平差距,深化联动发展水平。
因此他提出,要推进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基于数据的跨区域、分布式生产、运营,提升全产业链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率先建成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助推共建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此外,他还建议打造“数字供应链”、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展数字经济新形态。
打造两个创新源、一个技术转化平台和产业化基地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广汉引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林祥琬的观点,把当前的科技进步归结为五个方面,生产力是最重要的方面,分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空间、海洋探索与应用。他认为:“这些都会引起技术创新、产业革命,大湾区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生产力促进服务联盟也可以大有作为。”
在具体的区位分工上,陈广汉认为,香港有5所入围QS全球排名的大学和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广州也有中大、华工等一大批高校资源,深圳具备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珠三角则是改革开放先行区、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可以作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因此,他提出构建科技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即打造广州和香港两个创新源,深圳技术转化平台和珠三角产业化基地的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
他山之石
香港在中小企业中 推广工业4.0经验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工业4.0及积层制造资深顾问邝永深分享了香港在中小企业中推广工业4.0的经验。
他举了一些例子。谷歌近几年在开发的无人驾驶车辆,有物联网,有数据,可以分析用户对车辆的使用习惯,希望做到最优秀的服务。相似的例子还有Uber、滴滴打车、Airbnb。他们都把一个产品变得智能化,因此可以不断优化,从而扩展商业模式。
“要做智能产品必须要有一个快速、弹性的生产线。要做到这种智能的生产线,则库存、生产成本、物流、质量、时间方面都可以优化,这样就可以配合市场趋势,把整个产品周期越缩越短。”
他总结说,建立工业4.0的基础设施的目的是获得更实时、准确及可分析的数据,实现自主优化生产过程并积累生产知识。
“未来的生产线里是没有人的,客户从网上下单,就直接给生产线去生产。公司通过智能生产和智能网络平均可获得高达20%的总生产力,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复杂多变的产品。”
从2013年开始,中国香港开始与德国弗朗霍夫生产技术学院及生产力局开发工业4.0智能运作、制造及工厂证书计划,为企业做工业4.0培训课程及考核,现场评估、成熟度和差距分析,并推行工业4.0先导项目及制定推行策划,为合格企业颁发工业4.0智能运作、制造及工厂证书。
他表示,香港目前已经从不同行业的角度进行工业4.0的推广,包括塑胶、金属、电子等行业,下一步将继续在物流、服装、印刷等行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