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古代阿房宫等宏伟建筑消失了 遗留的构件仍诉说当时的豪华
日期:[2018-07-15]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了很多宏伟精美的古建筑。但由于自身“寿命”、战乱等原因,一些距离现在比较久远的古建筑早已消失殆尽。虽然整体消失了,但其 “零件”——建筑构件还是多少流传了下来。从一些历史遗址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不少古代建筑构件,为我们了解各朝代当时的人文、社会等打开了一扇窗。

■收藏周刊记者 曾贵真

板瓦

●西周

●宽24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中国古代在建筑物上使用瓦,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这时期的瓦两面分别设有陶钉或陶环,大概只用于屋脊或屋檐上。西周晚期,瓦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建筑物的屋顶已大都用瓦覆盖,种类除板瓦外,还有筒瓦和半瓦当。

双龙纹瓦当

●战国

●高9.3厘米、底边长18.5厘米、

长5.6厘米

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瓦当为建筑材料,当面呈半圆形,上浮雕对称双龙图案,后用筒,已残。龙身体弯曲,前足扬起相对,后足踏于地上,作游戏状。瓦当周缘起凸棱一周。

圆形、方形铜建筑构件

●秦

●方形构件长19厘米、宽14厘米、

高7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小苏村阿房宫遗址出土。就其形制看,很像是门砧,上面中部有浅圆窝,直径9.4厘米、深3.6厘米,应当是供套用门扉转柱用的户枢。圆形构件则为中空,高9.3厘米、径11.4厘米。就其形制看,可能是用来结合、固定木质建筑材料的构件。这些构件当是阿房宫宫殿建筑上使用的。

葵纹瓦当

●秦

●直径一为13.5厘米、

一为14.4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阿房宫遗址出土。葵纹瓦当主要见于秦代,但数量比云纹瓦当少得多。它与动物纹瓦当、吉祥语的文字瓦当以及叶纹、树纹、水涡纹瓦当一样,都是赞颂秦王朝,歌颂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业的思想在建筑艺术中的反映。咸阳宫、阿房宫、秦始皇陵园等宏伟的建筑群,虽已荡然无存,但大量的瓦当展示了当年的繁华和建筑的规模。

残套兽

●唐

●高14.5厘米、残长21.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出土。这件建筑构件石质套兽左侧尚较完好地保留着竖眉、眼睛、张开的嘴,耳朵后撇,兽脸的右半边重残,模糊不清。

绿釉鸱吻

●宋 西夏

●高152厘米、宽92厘米、

厚32厘米

宁夏银川西夏皇陵西碑亭遗址出土。此物为建筑构件,形体高大,呈龙首鱼身状,龙首与鱼身系分别烧制成型,通体饰鳞纹,施绿釉,釉面光亮,威猛生动。

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是西夏皇帝和陪葬大臣们的墓地,方圆约50多平方公里,内有帝陵9座、陪葬墓250余座、陵邑1处。

西夏陵出土的鸱吻有琉璃和灰陶两种,造型均呈龙首鱼身、张口吞脊状。汉代以前的宫殿正脊两端高高翘起,其形状似凤鸟展翅,后来演变成鱼身状,名“鸱尾”。在南北朝至隋唐的石窟壁画中,受印度“摩羯”鱼形象的影响,鸱尾造型作月牙形。到了唐代,鸱尾造型逐渐突出吻部,张开大口吞咬屋脊,因此多叫做“鸱吻”。在宋代,鸱吻龙首鱼身、张口吞脊的形象被固定下来。

除鸱吻外,西夏陵出土的脊饰构件还有摩羯、吼狮、四足兽、立鸽、套兽、迦陵频伽等造型,这些构件无论是灰陶,还是琉璃制品,都是先泥塑模制后再用手工细雕花饰成形,放入窑内焙烧而成。这种用模具和手工雕制结合生产出来的建筑构件,虽造型基本相同,但每件成品又有所差异。

黄绿釉琉璃瓦滴水

●元

●前部宽22厘米、后部宽20厘米

北京市桦皮厂西部明代城墙墙基出土。这种构件安装在屋顶下沿,舌状物尖端向下,便于流泄雨水,称为滴水。这件滴水面上模印浮雕式龙纹,挂黄釉,龙的四周则挂绿釉。除此件外,北京城内曾多处出土元代的琉璃建筑构件,说明当时琉璃品的生产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面龙身建筑构件

●明

●高68厘米,长58厘米,厚42厘米

江苏南京市出土。佛教庙宇上的建筑构件,呈倒梯形。主体浮雕为头戴五花冠的菩萨,神态宁静而慈祥,上身饰宝相花璎珞,双手合十,下着长裙,托龙尾。釉色以绿色为主,间饰黄、黑两色,是龙女成佛的佛经故事题材。

(本版文图根据国家博物馆官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