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来看看作家们在香港书展上说了啥
日期:[2018-07-28]  版次:[A15]   版名:[娱乐]   字体:【




新快报讯 记者王春燕报道 为期七天的第29届香港书展,于7月19日到7月23日在香港举行。根据香港贸发局发布的数据,书展七天吸引104万人次入场,这打破了以往的纪录。而对广大资深书迷来说,每年一度的香港书展,除了可以选购各类心仪书籍外,最吸引人的还是大量的文化名人来到书展举办讲座,书迷有机会和他们喜欢的作家面对面交流。

李长声 村上春树为啥不用家乡话写作

7月20日,作家李长声在香港书展,以“村上春树如果不进京,可能不会写小说”为题举行讲座,自言不擅言辞的他,拿出厚厚的讲稿开念,他对读者说“你们就当作是一场朗读会吧”。

他首先谈起了日本文学里的方言写作。李长声说,中国读者都以为日本小说里没有方言,其实这是中国译者的翻译造成的。他以夏目漱石为例,现在我们读到的作品,一点也没有一百年前的感觉,这实际上是译者造成的。而与中国的情况一样,日本人读夏目濑石,可能比我们读鲁迅还难。“我们从译本可以领略濑石想象力的丰富,但文辞美丽则变成了一种虚言。”李长声说,“日本文学在中译本中被统一了。”但他同时指出日本文学翻译上的难点,首先一个就是要翻译成哪里的方言。

日本文学有一个特点,就是东京的作家非常多,比如夏目濑石、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等等。外地作家则相对较少,川端康成生在大阪,村上春树生在京都,长在兵库县。但是他们也都集中在东京。总之,日本文学好像是东京的地方产业,不像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作家群。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基本上也感觉不到地方性,完全没有关西腔。村上本人曾对此作过解释,他说,“我来到东京,完全不说关西话,因为我想变成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人,这是我不说关西腔的一大理由”。村上把这个当成了一个和过去决裂的象征性的手段。

李长声说,比起村上的小说来,他更喜欢读他的随笔。在其中一篇随笔里,村上提到了关西话:“语言是像空气一样的东西,去哪里的土地就有哪里的空气,首先是口音变,然后是词汇变。我总觉得在关西不好写小说,这是因为关西话有它独自的思考系统,陷入这个系统中,在东京写的文章,质量、结构、构思都变了,风格也变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就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村上春树了。

张抗抗 若长期处于无情无爱状态,最是可怕

7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内地作家张抗抗在香港书展上,以“多情却被无情恼”为题,论尽她笔下的多情与无情。她以“无情”来论述“有情”,因为她认为,“多情与无情之间错综复杂,彼此更有着固然的因果关系”。

张抗抗说,我们的社会曾一度处于无情状态:“人与人之间是没情的,不论爱情、友情、亲情均情断义绝。”其后改革开放,社会休养生息下,亦令多情归来,1990年代内地开始流行爱情小说。她于1996年出版《情爱画廊》,引来不少读者的注目,该书在深圳举行签名售书,吸引大批读者排队买书,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张抗抗形容,社会不断转变,其后又演变出滥情、虚情。

《回忆找到我》,是张抗抗最新出版的800万字文章,精选了可读性高的文章重新辑录成,其中不乏“多情与无情”的对峙。

张抗抗说,世间最无情的不是人心,而是岁月,因为岁月“把有情燃烧,化为蜡烛泪”,而文学作家的责任是将燃烧下的烛泪灰烬小心保存,让读者在内心重燃。

阿 乙 我这个年龄的作家,已经没人写乡村文学了

70后作家阿乙在香港书展上,以“乡村和农人的消失”为主题,与读者分享了中国现代社会乡村生活的退席以及他对乡土文学创作的感悟。

阿乙的乡土文学创作,来自于童年。童年的乡村生活,为阿乙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与素材。“我眼前经常会浮现一个场景。父辈们围聚着燃烧的树根喝茶谈天,小孩围绕着大人的背影追逐嬉戏,祖父在灶台上炒花生。”阿乙记忆中的乡村,是上世纪典型的乡村生活大舞台,但现在,这一切都随着农耕生活的退场慢慢消逝,回到乡村,扑面而来的竟是“聊斋”般的阴森气息。

写作《早上九点叫醒我》几乎耗尽了阿乙全部的乡村生活经验,阿乙表示,今后可能再也不会写乡村了,“不止是我,我这个年龄的作家,已经没有人写乡村文学了。黄土地的叙事在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以陈忠实、贾平凹、阎连科、莫言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作家,围绕着农民和土地,书写着传承自炎黄时期的农耕生活。但现在,恐怕也不会有新人愿意在乡村上花费笔墨,因为属于乡村的舞台已经坍塌”。

丢失了写作的土壤,对于一个作家意味着什么?“我也不知道内地文学下一个发展方向在哪里,可能是属于刘慈欣《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也可能是属于《冰与火之歌》那样的魔幻世界,我甚至担心,发达的人工智能会根据算法和大数据,自动制作文学作品。”阿乙说。

当被问到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呈现的“乡村”图景时,阿乙认为,这类短视频所提供的不过是一种“指标性、标签性的消费文化”,并未反映真实的乡村生活。还有许多乡村题材的电视剧,阿乙也不认为它反映了现在的农村生活,只是一种符合城市人想象的农村生活。

书展数据

小说、文学及旅游类书籍受热捧

相较于去年,今年各大出版社的图书更侧重于香港本土的文学以及流行文化的介绍和研究。其中,牛津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展位的新书相对来说看点更多,分量较重。

据介绍,主办方于书展期间委托研究机构,抽样访问超过820位参观人士。绝大部分受访者在过去一年都有购买印刷书籍,全年平均消费为1412港元,而受访者预算在书展的花费平均为810港元。最多受访者打算来书展购买最新书籍(79%),亦有41%的受访者希望来享受购书折扣优惠。

调查还统计了读者平日的阅读习惯。调查发现,98%的受访读者在过去一个月有阅读印刷书籍,平均阅读时数为22小时,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若。读者最常阅读的三类书籍种类分别为小说(64%)、文学(39%)及旅游(33%),其他最常阅读的书籍为自我增值、语文学习和哲学等。另外,有六成的受访者在过去一个月有阅读电子书,他们阅读电子书的平均时数为20小时。

书展主题

“爱情文学”讲座抚今追昔

今年书展的年度主题为“爱情文学”,并以“从香港阅读世界,问世间情是何物”作点题。与此相配合,不同的爱情文学作家相继出席“年度主题:爱情文学”讲座,其中张爱玲小说版权拥有人宋以朗和学者冯睎干7月22日深入剖析了张爱玲的经典作品;几位新世代爱情小说作家分享他们的写作心得,深雪联同心灵咨询师孙子然共同探讨爱情中的现实和灵性,郑梓灵以其与林夕合著的新书为题讲述了爱情与写作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起谈爱情的,还包括内地作家张抗抗和余秀华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