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爱心冰箱, 不要成了一阵风
日期:[2018-07-31]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启木

伏天高温集中,全国掀起一阵“降温公益”风,北京街头首个“爱心冰箱”上周现身东大桥地铁站外,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小哥和交警免费提供西瓜和冷饮。有不少路人注意到“爱心冰箱”,纷纷拍照点赞,也有好奇者打开冰箱只看不动。爱心冰箱发起团队称,目前已有不少市民联系想要捐水,他们会在北京街头设立更多“爱心冰箱”,帮助辛苦的劳动者度过炎炎夏日。(《北京晨报》)

点评:与“爱心衣橱”的创意一样,“爱心冰箱”也是公益的积极尝试,凭借其充盈的善意和积极的创意,迅速火遍全国,也在各地得到复制。不过,此类创意过去早已有之,多数都未能坚持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存在道德风险,如何防止有人多拿乃至哄抢等行为?二是如何惠及到真正需要的群体?三是饮品安全如何保障?所以,公益终究是专业之事,一腔热情固然能收获感动,但要想长久,必须要有专业而完善的设计。

河南郑州63岁的田先生因为养老信息性别“男”变“女”,一字之差,折腾了5个多月还没改过来。7月30日,媒体以《六旬男,性别女,跑5个多月改不动》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当日上午10点,当事人田先生给媒体记者发去图片,其退休人员信息表上显示,性别已经更正为“男”。田先生说,“没想到报纸发出当天上午,性别就改过来了!”(大河网)

点评:一个性别错误,说复杂一点都不复杂,只要当事人在场,根本不需要繁复的证明,更不需要复杂的流程,何以折腾了5个月之久?如果不是媒体曝光,恐怕当事人还要反复奔波。这背后,到底是不能还是不为?在互联网时代,“让群众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早已成为常识,然而有些部门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乃至教条化,这显然不是该有的现象。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