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那些离我们远去的古人 通过古镜诉说着他们美好的生活
日期:[2018-08-05]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器物]   字体:【
■武士斗兽纹青铜镜

■六山纹青铜镜

■“始建国二年”铜镜

■傀儡戏铜镜

■盘龙铜镜

■透雕蟠螭纹青铜镜

■吴向里柏士作车马神人铜镜

■“天下一木濑大和守藤原信重作”大铜镜

■蹴鞠纹铜镜

现在人们观赏自己非常方便,只要拿起手机,打开相机就能美美地欣赏一番,还能带美颜模式。可是在古代,要欣赏自己只能靠镜子等用具,而且古人的镜子没有今天这么高清,但是充满艺术性。至今流传下来的古镜,里面刻画了诸多内容,这对我们研究古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收藏周刊记者 曾贵真

武士斗兽纹青铜镜

●战国 秦 ●直径10.4厘米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这件青铜镜为桥形方钮,背面以细线勾连纹为地,上有两位勇猛的武士左手持盾,右手握剑,各自面对一只凶猛的金钱豹作斗兽状。全镜制作精湛,是战国时期秦国青铜镜中的佳作。

秦是战国时期地处西陲的大国,疆域自今甘肃东南沿渭河到达今陕西腹地,都雍(今陕西凤翔),后迁泾阳(今陕西泾阳北)、栎阳(今陕西富平北),最后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战国初期秦尚不甚强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变法,奖励“耕战”,军队素质大大提高,尚武的风气盛行。在日常使用的青铜镜上装饰武士斗兽的场面,正是当时尚武风气的一种表现。

透雕蟠螭纹青铜镜

●战国 楚 ●直径20.5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战国墓出土。这面铜镜是由银白色镜面和镂空透雕的镜背合体而成,小环钮可穿带,钮外为镂空的蟠螭纹,屈曲联结,靠外缘有一圈镂室的菱形纹,精美异常。楚国青铜铸造业发达,出土铜镜数量多,样式繁复,花纹美观,铸造精工。楚国铜镜分方形与圆形两种,但以圆形镜为多。战国楚式镜一般背面的钮较薄,多作三弦纹钮。

这件青铜镜由银白色镜面和透雕镂空的镜背合体而成,镜面包裹于镜背之中。背中间小环钮,柿蒂纹钮座。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透雕的四组龙纹,外区为一周透雕的交叉云带纹;内外区交界处饰一周重环纹和三角云纹。整个青铜镜构思巧妙,制作精美。

透雕双层青铜镜,是青铜镜发展过程中一个独特的品种,其镜面和镜背分别铸造,然后嵌合在一起,镜背的镂空花纹繁缛细腻。此类青铜镜流行于战国时期,主要见于东周王城所在的洛阳地区及楚国。其中楚国是战国青铜镜出土最多的地方。这件青铜镜的纹饰更接近于中原地区的常用纹饰,应该是楚国借鉴了洛阳地区的工艺风格铸造的。

六山纹青铜镜

●战国

●直径23.2厘米、边厚0.6厘米

这件青铜镜为桥形小钮,地纹是细密的云纹和叶纹,主体纹饰是钮周围均匀分布的6个“山”字纹。“山”字纹是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青铜镜装饰纹饰,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几种,统称为山字镜。从北方的燕国到南方的楚国,都出产山字镜,以楚墓出土的最多。山字镜以四山镜最多,其次是五山镜、三山镜、六山镜,这样大的六山镜则十分罕见,为六山镜中的最精者。

“山”字纹虽然类似当今楷书中的“山”,但与当时“山”字的字体相去甚远。

吴向里柏士作车马神人铜镜

●东汉

●照面用具

●直径20厘米,边高0.9厘米

浙江绍兴出土。镜圆钮,连珠纹钮座。四乳钉将镜面纹饰分为四区,分别为东王公趺坐、西王母赏乐,四马驾车、狩猎图。其中狩猎图表现的是二勇士跨马并驰,一人手持长矛回首刺一翔龙,另一人则弯弓搭箭,回射一奔跑猛虎,这样的题材表现了勇士与神兽的抗争。东王公与西王母是道教的神仙。镜外围饰篆书铭文带、一周栉纹和两周锯齿纹加一周双曲线纹。

“始建国二年”铜镜

●汉 新朝

●直径16厘米、厚0.4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汉墓出土。王莽时期,铜镜背面纹样变得比较繁复,有的在铭文中有了纪年。“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铜镜为王莽时期官营作坊铸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面纪年镜。此镜素圆钮,圆钮座外环绕7乳钉,乳钉间饰四组草叶纹及“宜子孙”铭。外区四乳钉与四T及四V间饰以禽兽羽人纹。外缘铭文为“唯始建国二年新家尊,诏书数下大多恩,贾人事市不躬啬田,更作辟雍治校官,五谷成熟天下安,有知之士得蒙恩,宜官秩,葆子孙”,镜背有铭7554字,表达了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后,希冀实现天下安宁的愿望。

盘龙铜镜

●唐

●直径19.5厘米

隋唐时代使用龙纹已非常普遍,不只出现在石刻、壁画上,实用器皿也多用其作装饰图案,唐代盘龙镜是其典型代表。

这件盘龙镜为单龙图纹,一龙蟠曲飞腾,跃入苍穹,张口舞爪,回首向钮作吞珠形态,云纹缭绕,灵活飞动,把人们想象中的神物刻画得雄奇莫测。

蹴鞠纹铜镜

●宋

●直径10.6厘米、厚0.6厘米

此镜镜背为高浮雕男女四人共同蹴鞠游戏的场景:左侧一个高髻女子正在踢球,右侧一个头戴幞头的男子仿佛正在防守,另有两人在旁观看,场景十分生动。

蹴鞠在我国起源很早,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早在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就十分流行蹴鞠。到了汉唐,这项运动开始兴盛起来,这在史书以及唐诗等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蹴鞠得到了极大发展。鞠球的制作工艺大大提高。现存有关宋代蹴鞠场景的文物也有很多,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都收藏有宋代的蹴鞠纹青铜镜,还有一些地方出土有反映宋代妇女和儿童蹴鞠图案的瓷枕等。

傀儡戏铜镜

●宋

●边长11厘米、厚0.2厘米

此镜方形,有钮,镜背图案描绘了演出傀儡戏时的情形。图案中央自左至右拉起一道帷幕,幕后一童子手执木杖,杖头挑出木偶,幕前几人盘坐在地,手执各种乐器,配合着木偶的动作奏乐,中间两个童子的脑袋凑在一起,似乎在为木偶配音,青铜镜右上方还有一人坐台阶上,正观看木偶表演。整个画面构图巧妙,虽人物众多,却相互呼应,场景生动。

傀儡戏即今木偶戏,最迟在汉代已经出现,至唐代渐趋完善,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及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傀儡戏出现兴盛的局面。

“天下一木濑大和守藤原信重作”大铜镜

●明

●直径76.5厘米、

重46.25公斤

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出土。这是日本江户时期制作的大铜镜,约在明末传入中国。宁波、泉州和广州是明代设有市舶司的对外贸易港口,这件大铜镜当时由日本堪合贸易船直接输入泉州港而供奉给开元寺的。

(本版文图根据国家博物馆官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