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两至四个辅导班成学生暑假标配 适当选择合理安排才能学有所成
日期:[2018-08-07]  版次:[A24]   版名:[新教育]   字体:【
■廖木兴/图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发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结果显示,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比例较高,三成以上学生感到很有学习压力;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学习,但在亲子沟通、教育方式上有待改进;学生演唱表现较好,但音乐听辨能力与赏析能力、美术基础知识与赏析能力均有待提高。暑期正是学科查漏补缺,艺体兴趣培养的好时机,但如何选择辅导课程才能避免盲目学习,做到劳逸结合,提升素养?

■新快报记者 陈思陶

学生心声

虽然有压力 但为了目标能接受

早上9:30-11:30,语文、数学、英语隔天一对一辅导;下午3:00-5:30,国画和书法小班授课;晚上7:00-8:00,游泳。这是广州某重点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梓的暑期课外辅导时间表。她告诉记者,同学们的暑期安排大同小异,每天上2-4门课程的人不在少数。

“我期末考试分数没有达到要求,妈妈就给我请了家教,不过老师是我和妈妈一起选的,我也很喜欢他们。”对于暑期课外辅导,小梓并没有排斥,她非常希望能拿到更高的分数。面对诸多课程,小梓感到有一定压力,所幸课时集中在一个月以内,“还有空余时间写作业,旅行两星期,我还能接受。”

初二的赖同学说,她寄读在一所知名初中,同学都非常优秀,老师也很负责,她只有在中考时取得好分数,才有机会就读本部高中。尽管她非常讨厌暑期补习,但为了继续留在广州读高中,就必须补习,“不是在辅导班,就是在去辅导班的路上。”

家长观点

暑假不能傻玩 补习要安排好时间

“培训机构太会营销,太会吸引人了。”蔡妈妈告诉记者,她之前很坚定不会给孩子报班,但很多机构推出9.9元,1元的专项课程,她还是买了课程。“这些课价格不贵,时间不长,内容也比较好玩,不想给孩子太多负担,超前太难,不落后就行。”

吕妈妈认为暑假辅导应该和平时学习有机衔接,否则容易扰乱孩子的思维。她继续购买了平时孩子上的课程,“给孩子报了3个班,他才二年级我也觉得辛苦,但大家都在补习,你不补就会跟不上。孩子也有自尊和好胜心,成绩不好他们也不会开心。”

叶妈妈认为,不论上学科班还是兴趣班,都是管理暑期时间的好方式。“家长不放假,隔代托给爷爷奶奶容易懈怠,暑假又不能傻玩过去。但补习要注意时间安排,最好一站式上课,如果接送花费太多时间,家长和孩子都有负担。”

老师分析

培训补习有羊群效应、剧场效应

对学科类补习培训的火爆,李老师认为一方面因人而异,有孩子在课堂上听不进去,要靠课外补课才能有效学习;另一方面,存在羊群效应,看到其他家长报了,自己不报就担心落后。刚开始家长和学生都希望在课外对缺漏科目进行温故知新,随着补习机构的个性化服务和恐慌营销,反而使课堂教学感到压力,两者在利益上甚至产生了局部对抗,因此当孩子不适应课堂教学,课外补习就成了一种刚需了。

任职于广州市一级小学的阿莹老师告诉记者,如果学生整体程度因课外辅导的介入而改善,一定程度上分担了老师的教学重担。但“超前”不是无限的,会出现剧场效应,好比大家从坐着看戏,到站着看戏,再到踩在凳子上看戏,当大部分学生或者排名前20%的学生都参与培训补习,就意味着标准线再拉高,所有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始新的竞争。

选课建议

1 合理学科补习

阿莹老师建议家长首先要清楚孩子的优势学科、缺漏学科,有针对性地培优或补缺,不要盲目跟风。

其次,不要迷信广告、品牌,要考察课程内容,教学风格,办学资质,包括退课、退费等问题,避免进到违规办学的机构。

第三,兼顾孩子的意见,家长不能一味要求、命令。

2 重视艺体增值

李老师指出,即便排除特长生改革问题,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只学习学科类知识,强身健体,艺术熏陶,素质教育,全面增值都是家长们要重视的方面。

阿莹老师提醒家长报兴趣班忌贪多。琴、棋、书、画、射、骑各有益处,“贪多嚼不烂”,而且赶场式的学习容易走马观花,导致孩子失去学习兴趣。

其次忌贪鲜。孩子时常三分钟热度,许多家长抱着尊重孩子的兴趣/不强迫孩子的想法,导致孩子今天学画画,明天学吉他,后天学网球。兴趣不能坚持投入,也无法习得精髓,浪费投入。

第三忌贪早。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项目。比如舞蹈在6岁左右学习,对腰椎、颈椎的伤害会更小;书法在10岁左右学习,手指骨和手腕才更有力量运笔;钢琴、小提琴的学习可以在孩子七八岁手指发育和视力发育较稳定时再学习。

3 沟通激发内动力

家庭教育专家陈钱林表示,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抵触枯燥、不擅长的学习是常事。家长要引导、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有学习求知的欲望才能有效学习。

此外,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等不是仅靠课堂教育、课外培训能养成,更重要是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如果家长自己沉迷手机、棋牌,孩子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重要和乐趣。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