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刘思东:计划建一座“牛”题材博物馆
日期:[2018-08-12]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活动]   字体:【
■以刘济荣国画作品为原型的立体花岗石牛形雕像。

■刘思东 犇 · 济荣文化广场旭日

■卢彦汛 刘济荣故居正门写生

■张森霖 白鹤道观前门写生

艺术助力兴宁,50多名画家到著名画家刘济荣故乡采风写生

由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梅州市美术家协会、梅州画院等联合主办的“彩墨罗岗·岭南画家走进兴宁罗岗采风写生、植树、刘济荣塑像揭幕,周国城·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讲座暨围龙风采草图观摩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在梅州兴宁市罗岗镇济荣文化广场、罗岗中学、兴宁市文化馆艺术培训中心等地举行。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书画艺术名家促进会执行会长、刘济荣教授的长子刘思东透露,将来如有可能,计划建一座以“牛”为主要内容题材的博物馆——犇博馆。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刘济荣曾捐出画作《春满牧场》 所拍卖善款用于支持公园建设

彩墨罗岗·岭南画家走进兴宁罗岗采风写生、植树活动仪式,首先在罗岗镇济荣文化广场隆重举行。据了解,罗岗镇为解决圩镇及周边村3万多群众的健身休闲问题,于2016年7月在罗东、柿子坪、联兴3村接合部建设占地面积2500多亩的黄龙寨森林公园。

公园建设得到了广大热心乡贤的大力支持,其中罗岗镇乡贤、著名国画家刘济荣教授曾捐出画作《春满牧场》,所拍卖善款用于支持公园建设。为感谢济荣教授等社会热心人士热心乡梓、无私捐赠的精神,当地有关部门决定,在黄龙寨森林公园中心地段,即公园所涉3个村的交会处建设文化广场,取名为“济荣文化广场”。

广东省青年美协主席钟瑞军表示:“在刘济荣先生身上,看到了客家人独有的特质,纯朴、上进、自强、爱国爱家乡,热心家乡教育事业,不仅如此,他还将客家人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在他的儿子思东老师为代表的下一辈做了很好的传承。在艺术之外,这是刘济荣先生又一方面的成功。作为一位艺术家,刘济荣先生学术态度严谨,为人低调谦和,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对生活和艺术一直保持着高度热情,他的作品,精神饱满,散发出一种向上力量,催人奋力,无论为人还是从艺,都是当前青年艺术家应该学习的楷模!”

以刘济荣国画作品

为原型的牛形雕像

体现罗岗人民忠善、勤实的精神

济荣文化广场总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在广场中心建设有高台,安放以刘济荣教授的国画作品为原型1.5米高、2米多长的立体花岗石牛形雕像,体现罗岗人民忠善、勤实的精神。雕像台座后面建设宣传墙,雕刻“罗岗赋”,描绘罗岗的秀美环境,寄寓罗岗镇人民守护好生态环境。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在东北角立景观石,刻写孝女彩金的故事,向群众传递罗岗传统孝道美德,并呈现和谐社会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社会大美。

目前,广场还安装了一批健身休闲设备,栽种了花草树木,并在济荣教授的儿子刘思东画家和刘昕的大力支持下,安放了巨大石槽,并栽种了2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寓意“饮水思源"。

刘思东介绍,将来如有可能,计划建一座以“牛”为主要内容题材的博物馆——犇博馆,“我希望这座博物馆能与都市的博物馆不同,传统的博物馆需要巨大的人力以及占用其他资源来维护。这座博物馆应该是能最有效地结合当地地形与环境,利用大自然资源的,比如光线、水源以及山顶的树林等。能做成一个最环保的小型精致的博物馆。”

追忆

“我的牦牛画得好还是水牛画得好,我觉得各有千秋”

因为一次任务 刘济荣爱上了画牦牛

刘济荣儿时放过牛,大学时开始画牛,此后跟与牛相关题材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应邀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作画,曾两度长时间深入藏区体验生活。有趣的是,初到之时他还获赠一堆牛屎,后来,他才知道牛屎之宝贵,天寒地冻的茫茫藏区,做饭取暖全靠它。再后来,他又知道,牛与藏民的关系犹如人之唇齿关系,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牛。

刘济荣曾说:“我是南方人,1981年的阿坝州行后,朋友建议我也把家乡的水牛画好,近年来,我奔赴南方各地搜集素材,塑造自己的‘水牛品牌’。至于我的‘牦牛’画得好还是‘水牛’画得好,我觉得各有千秋。画‘牦牛’容易出效果,且易于与人搭配,味道就更浓一些,因此我把‘牦牛’画当作保留节目,永远画下去,希望越老画得越‘辣’;而画‘水牛’硬邦邦的,不容易出效果,但也别有一番‘客家情调’。”

于是,刘教授笔下反映藏民与牛的作品如泉般涌现,如《牧女·牦牛·羊》《牧牛图》《藏北奔牧》《牧场之晨》《阿坝草原之牧》《老牧民》《归牧图》《青牧图》《雅鲁藏布江畔》《草地飞鸿》《秋趣》《牧牛小品》《藏北草原之牧》《欢乐的草原》《乳香飘草原》《草原春牧》(长卷)等。这一幅幅作品,巧妙地把粗野刚强的牦牛与质朴纯真的牧牛姑娘糅合在一个画面中,形成了粗犷与纤细的强烈对比,刚与柔的对比,线与面的对比,造型优美,笔墨酣畅。尤其是把人物放在鲜明而又典型的生活场景中,使之笔墨清新,意境深远。

自称“岭南的牧牛人”, 刘济荣经常强调

艺术要有牛的劲头和献身精神

刘济荣经常强调,艺术要有牛这样的劲头和献身精神。而在他的作品与为人处世中,确实也能看到这种精神。

他的画透露出生生不息的生活特点,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出来的画家的共同特点,只是,这种特点在刘济荣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与他同代的画家中,有些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生活密切结合的这条路早已有所改变,纷纷向形式、抽象、意念等方面开拓,而刘济荣反而更加深入生活,与时代脉搏密切联系的这种画风,一直到他去世之前都在坚持,而在这个方向上,他画得最多的,就是牛。

两种不同的牛,一种是岭南农村的水牛,另一种则是西藏的牦牛。珠三角和客家的牛所占分量最多,他笔下是牛,口头也说牛,广东曾流行一句话,对画画很努力的人称为“画牛”。这个“画牛”在刘济荣身上体现得最为典型,他更自称是 “岭南的牧牛人”。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