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以“小问题”见“大逻辑” 深层次追问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问题
日期:[2018-08-13]  版次:[A08]   版名:[城事]   字体:【
■2018年8月12日,南国书香节,羊城书展展区。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摄

■《中国改革大逻辑》作者陈培永和读者互动交流。新快报记者 董芳/摄

北京大学青年学者陈培永携新作《中国改革大逻辑》亮相南国书香节

■新快报记者 董芳

8月12日上午,《中国改革大逻辑》新书发布会在南国书香节举行。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人民出版社等单位领导、嘉宾出席,专家代表、媒体代表及学生代表共近百人参加发布会。该书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陈培永作主题发言,分享写作心得,来自北京及省内数位专家参与交流讨论。

直面改革不同声音 回应亟需解决的困惑疑虑

《中国改革大逻辑》是继《党性是什么》《经典悦读系列读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之后,北京大学知名青年学者陈培永带来的又一精品力作。他在书中直面关于改革的不同声音:改革被称为革命意义何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终结了吗?谁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先富”还能通往“共富”吗……《中国改革大逻辑》全书十章,提出十九个这样的问题,以“小问题”见“大逻辑”,回应人们亟需解决的困惑疑虑,对改革开放的相关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深层次追问。

陈培永曾在党校系统工作,经常面对党政干部的提问;也曾在中宣部挂职工作,经常面对舆论导向出现的问题。如今又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研究员,他把这些经历作为思考的素材与资源。

“形式的附庸,实质的风雅。”陈培永说自己并不是一个纯粹做学问的人,他经常就全民热议的话题来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和深刻回答,但他又竭力避免自己的呈现是政治化的、大众看不懂的。他在写书时一直在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这让他的表达平易近人,易于被大众接受。“希望我这些经过思考的观点能影响到更多人,而不仅仅在学术圈中有影响”。

启发打破学科藩篱的跨学科思考

“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中国改革大逻辑》开篇就是这句话,这也是陈培永写这本书选择的时间节点,“在这个中间的位置上往前推40年,再看往后应该怎么做。”他认为从整体逻辑上看,中国改革已经从解决相对单一问题的改革,走向解决复杂性、综合性的问题的改革。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所追求的不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还包括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甚至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它意味着经济关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明方式,以及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它不只是社会某个领域,某个方面和要素的改变,更是社会各个领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变革,这个过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质的飞跃。

在发布会现场,多位专家学者就该书进行了讨论,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龙柏林表示,这本书把理论的深度、现实问题的热度和大众认知的可接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在思想和学术上找到了平衡点。“提出真问题,进行深思考,给出实招。”龙柏林表示,陈培永创作的《中国改革大逻辑》,对怎样打破学科藩篱进行跨学科思考,是个富有启发的范例。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