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身险企“最痛转型”中觅出路
日期:[2018-08-20]  版次:[A23]   版名:[财眼周刊·保险]   字体:【

频繁增资抵御寒冬

自2016年举牌风波后,人身险企已围绕结构转型与产品创新进行新一轮发展。但上半年“保费收入下滑”“偿付能力下降”“现金流承压”等“后遗症”,表明险企依然处于凌厉寒冬中。因此,上半年来险企频繁增资和对外发债“补血”,成为一大市场现象。但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情况下,险企一味依靠外在输血能够度过此轮寒冬吗?修复造血能力的出路又在哪里?

■新快报记者 余世鹏/文 廖木兴/图

现象

增资发债额逾600亿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1家险企的增资获银保监会批复,增资金额超过180亿元。这其中,不仅有交银康联等中小险企,也不乏华泰人寿和新华养老等大型险企。

增资额度最高的,是2月份获批的中邮人寿。中邮人寿在增资50亿元后,注册资本升到150亿元。

5月份,新华保险通过认购定增股本40亿股,实现对旗下专业养老险公司新华养老的40亿元增资。本次增资不仅让新华保险的持股比例提升至99.8%,更是让新华养老的资本金从10亿元上升至50亿元,在8家专业养老险公司(新华养老、平安养老、太平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安邦养老和人保养老)中排名第一。

6月底,大地保险完成46.85亿股发行,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方式将注册资本从104.29亿元变更为151.15亿元,是上半年额度排名第二的资本增资。

除了直接增资外,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增加资本金的险企也不在少数。

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7家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累计额度为44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1倍多。

其中在5月份,人保集团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180亿元。幸福人寿则在6月底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发行规模不超过30亿元。

此外,上半年发行资本补充债的还有人保寿险(120亿元)、中再财险(40亿元)、农银人寿(35亿元)、中英人寿(25亿元)、英大泰和财险(15亿元)。

注册资本与企业资金流动性和债务偿付能力密切相关,是企业“造血能力”的主要体现。

正常情况下,企业提升造血能力的理想途径,应该是盈利留存(如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等内生方式。反过来说,险企采用上述外生方式实现增资,一定程度上则说明险企(主要是人身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等基本面情况,并不乐观。

困境

业务端:保费与偿付能力双双下降

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2.24万亿元,同比下降3.33%。拖后腿的,主要是人身险中的寿险。

上半年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1.63万亿元,同比下降8.5%,其对应的保险金额578.71万亿元则大降19.97%。人身险中的寿险,则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34万亿元,同比下降12.15%,寿险累计的新增保额13.39万亿元,也下降了13.94%。

保费下降的背后,险企偿付能力出现大面积下滑。截至目前,在67家披露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寿险公司中,有39家二季度综合偿付能力环比下滑,占比高达58.2%。除了中法人寿、新光海航人寿、吉祥人寿偿付能力不达标外,还有4家寿险公司(富德生命人寿、国华人寿、百年人寿、天安人寿)因综合偿付能力逼近临界点被列入监管重点核查对象。

业内分析指出,保费收入和偿付能力下降,是险企此前大肆发展中短期万能险,由此带来的资产负债错配、资金缺口未能填补的“后遗症”。

比如,上半年规模保费大降77.85%的瑞泰人寿,其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在基本情景下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约6.68 亿元,上季度则是净流入1.79亿元。瑞泰人寿表示,资金缺口源于产品结构转型、万能险现金流入减少与退保的现金压力等各方面因素。

另外,长生人寿因产品处于退保集中期,二季度净现金流从9891万元下滑到38万元。

银保渠道也不乐观。据统计,上半年纳入统计的63家险企银邮渠道实现总保费为5465.77亿元,在63家险企总保费中占比50.1%。其中,银保的首期新单保费为4203.99亿元,但期缴保费只有738.19亿元,占比17.6%。虽然银保渠道已在推动长期期缴产品,但目前面临着长期产品吸引力低、网点客流量减少等销售难题。

投资端:收益率差值降逾1%,股权投资拖后腿

除了承保端受压外,受上半年资本市场走低影响,险企的多元化投资收益,也较为惨淡。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保险业总资产17.6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35%;上半年险资运用余额15.6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14%。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债券基金的投资比例分别为13.65%、35.3%、11.99%,多元化投资格局基本形成。

但业内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险资运用收益为3059.59亿元,月均收益同比下降7.64亿元。同时,前5月险资的年化收益率只有4.75%,较2017年全年的5.77%降幅超过1%。其中,中国平安、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一季度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7%、4.3%、3.94%,均低于去年同期的4.9%、4.5%、4.53%。

进一步地,业内人士基于前5月实际收益水平推算,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半年险资除了在债券和银行存款上的年化收益率微幅上涨0.44%和0.84%外,其余的股票、证券投资基金、长期股权投资均跑不过去年,收益率差值分别为-1.62%、-2.21%、-2.85%。

今年7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公布保险资管业投资者信心调查结果,在对2018年投资收益水准的预期上,有72%的受访保险机构预计低于5.7%,仅有28%的保险机构认为会高于5.7%。

记者观察

产品创新是造血之本

保险具有金融和消费两大属性,既是一个资产规模逾17万亿元的市场主体,也肩负着为国民提供风险保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压仓石”重任。

虽然自2016年举牌风波后及时回归本源,但因积弊沉重和路径依赖阻碍,险企偿付能力下降、现金流承压、利润保费下滑等转型阵痛依稀可见。

如监管年初预判那样,目前保险业处于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期、多年积累深层次矛盾释放期和保险发展模式转型阵痛期的“三期叠加”阶段。

若自身不具备造血能力,险企一味依靠股东输血救助,并未长远之计。险企要度过这轮寒冬,还要在契合市场需求、产品创新与渠道变革方面下足功夫。可喜的是,险企已在行动。

记者获悉,新能源汽车专属车险预计在8月底推出,根据汽车里程差异化定价的“汽车里程保险”也获得了中保协评审通过。另外,重疾险(如引入动态保额的“达尔文1号”和“好医保”)与百万医疗险(保证续保期从1年延伸到6年、10年)等产品的形态创新更是层出不穷。

但要指出的是,这轮创新产品多为中小险企与互联网保险平台联合打造,几乎很难见到大型险企身影。在新一轮商业变革趋势下,保费规模已不再是优势。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持续渗透与中介市场迅猛发展,如何深耕市场需求、妥善处置代理人队伍包袱,是大型一线险企摆在眼前的迫切课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