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留学生“创客”瞄准广州
日期:[2018-08-22]  版次:[A09]   版名:[Hi广州]   字体:【
■图/廖木兴

■权小宝(左)帮助朋友卡马鲁在广州一家汽车香薰公司洽谈采购事宜(8月14日摄)。新华社发

■权小宝(左)和他的朋友卡马鲁行走在广州街道上(8月14日摄)。 新华社发

“我想留在中国工作”!

权小宝是一名在广州生活的尼日利亚人,今年24岁。2017年他获得辽宁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后,来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修,目前在广州已生活一年多时间。

小宝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说,因为在中国认识了很多朋友,自己的中文更多是在学校外学的,现在掌握约2000个汉字,每天遇到新词还会拿手机记下来。

广州邻近港澳,各类生活用品丰富,交通便利,吸引不少非洲国家人员前来从事经商、留学等活动。小宝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帮人做代购、兼职翻译,在非洲同胞和本地商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近年来,广州不断加强对外籍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帮助来穗非洲国家人员适应并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谈起未来,小宝说,中国发展前景很好,想进一步学好汉语,目前正在考虑申请中国高校的研究生。“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留在中国工作。”

■新快报记者 罗韵 综合新华社报道

试点政策利好 留学生成创业先锋

日前,《环球时报》援引印度《印度时报》8月7日文章《中国增加了国际学生的工作选项 》报道,称中国正在超越英国和美国,成为外国学生越来越钟爱的目的地。现在,为了使自己更有吸引力,中国又增加了一些优惠方案,让国际学生在华创业就业更便利。在上海,一项试点政策允许刚毕业的国际学生从事实习或者毕业两年后在创新区创办自己的企业。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学者表示,该校国际学生申请实习的需求越来越大,目的是为了抓住中国快速发展的机会。澳大利亚留学生托马斯·林奈特说:“中国发展得相当快,每天都有创新产业在涌现,我想抓住这个增长机遇和中国一同发展。”

在商业气息浓厚的广州,新快报记者走访得知,像权小宝这样的外国留学生们早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创业。

来自西非国家塞内加尔的牟杜·迪乌夫(Modou Diouf)是广州国际留学生创业圈里的“传说级人物”。

据介绍,他精通英语、法语、阿拉伯语和汉语四种语言,在中国留学期间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和贸易学博士学位,曾短期担任过塞内加尔总统萨勒的随行翻译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翻译人员。

2018年,他把自己在越秀区的贸易公司迁往南沙新区。由于他的英文名叫马克斯,本地朋友们都亲切称他为“老马”。

留学期间,老马还在广州某商务公司任营销专员,后来凭借这些经验办起了自己的公司。

老马的公司主要从事与西非国家包括塞内加尔、冈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等国,以及加蓬等中非国家之间的贸易。具体来说就是把中国产的服装、家具、电子产品和农用机械经广州出口到上述国家,同时把他们的木材、矿石等进口到中国。

老马透露,这些生意并不是他一个人在做,而是有一群长期在广州从事中非贸易的朋友团结起来的成果。

“去年下半年到现在,一边做博士论文一边着手做贸易,目前贸易生意的总额接近75万元人民币吧。”

“这是以后的趋势,要跟上”

说起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学习与工作,老马说,此前求学期间,他曾走遍许多国家,可是无论到了哪里都能遇见中国面孔,这个发现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在达喀尔大学和巴黎大学读书期间,为什么到处都有中国人,为什么到处都有中国元素?回到塞内加尔又发现很多中国的投资和援建项目。”于是他得出一条结论,“要去中国学习,学习汉语,学习中国的东西,这是以后的趋势,要跟上。”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老马第一次踏足中国。

2011年取得硕士学位,之后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做翻译工作。2013年他又回到中国继续攻读博士。

“我去过很多地方,沈阳、长春、北京、武汉、南京、杭州、上海、广州……”老马一边回忆一边数,“去的地方多了我就开始好奇,为什么吸引外国人最多的中国城市是广州?”

带着这个问题,老马在2014年开始了他在广州一家商务公司任营销专员的工作。等不及博士毕业,他已经在广州开办了属于他自己的公司,还把妻子也接到了南沙。

目前,他正在计划给妻子找一份工作,在广州真正安定下来。

广州外国人群体多了,相应商机也被发掘

斯里兰卡医科留学生

欲开发为外国人在穗导医服务

来自斯里兰卡的杰西(Jessie Gunawarduna)目前还在广州某医科大学修读医学专业,大三的她已经进入了临床实习期,跟着导师在公立医院里面服务本地的病患。

“在广州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群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外资私立医院,只有大型外企、外交机构等有条件为一定级别的外籍员工购买昂贵医疗保险。私立医院也不能像公立医院那样具备那么多仪器,提供那么全面的检查和那么多病种的治疗。”在实习的过程中,杰西敏锐地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于是这些不富裕的、患有较罕见或复杂疾病的外国人真的很无助。”

去年开始,她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有人求助,出于医者父母心,她联系患者并主动提供了免费的导医服务,亲自带着那名来自加拿大的患者来到她实习的医院,找到病症对口的科室挂号,在问诊期间担任翻译,并协助患者取药,借用担架,租用轮椅,预约下一次的复诊等等,通关了一系列语言不通的外国人难以逾越的困难。

患者十分感激杰西,尽管杰西一开始是出于爱心救助,但患者还是支付了一定的报酬与礼物,“那次以后,开始有人主动找我导医,包括跟我一起实习的外国同学也接到了这样的需求。”

杰西和她的同学们曾在台风暴雨的夜里,把患急性阑尾炎的外国患者抬到医院;曾为患有罕见皮肤敏感症的外国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多位医生的诊室求医;曾陪伴孤身一人的外国患者完成全身麻醉的身体检查;曾为被汽车撞伤的贫苦外国患者垫付医药费;也曾协助难以怀孕的外国患者对接复杂的试管婴儿项目……

杰西开始规划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她梦想着在广州成立为外国人导医的机构,但如何规划商业模式、如何收费和是否合法合规等等,都是这群年轻人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