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五年投800亿引入万名科研精英 碧桂园将打造机器人产业生态圈
日期:[2018-09-10]  版次:[A11]   版名:[时政]   字体:【
■技术人员在对机器人进行调试。通讯员供图

碧桂园进军智能制造领域 首项目广东机器人谷签约落地

新快报讯 记者胡珊霞报道 备受关注的碧桂园机器人战略,再次迈出重要的一步。9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政府与碧桂园集团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简称“博智林机器人”)举行签约仪式,选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广东佛山顺德,共同打造集科研、实验、生产、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的机器人谷。

当日,博智林机器人还同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9所知名高等院校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并与8家企业签署了收并购合作协议。

打造10平方公里机器人谷

覆盖机器人全产业链

“碧桂园希望与全世界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的机器人研发基地,为国家智能制造做出我们的贡献。”签约仪式现场,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表示,碧桂园计划五年内在机器人领域投入至少800亿元,将机器人更广泛地运用到建筑业、社区服务、生活起居等各类场景当中,并计划引进10000名全球顶级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高地。

据介绍,碧桂园计划在佛山顺德打造10平方公里的机器人谷,预计2023年建成,规划总部基地、智能制造、机器人学院及科研院校、机器人科研服务支撑平台以及李泽湘-博智林创业园区等五个组团,并引进10000名全球顶级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打造从机器人人才培养、核心技术和本体研发,到核心零部件和本体生产制造、各类场景系统集成和实践应用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根据规划,未来博智林机器人将通过研发生产及合作共创的方式搭建核心技术、网络平台等业务体系,产品涉及建筑、装修、机器人餐厅、智慧家居、现代农业、医疗、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等应用领域。

发挥碧桂园博士人才优势

打造机器人产业生态圈

碧桂园想做的,是与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打造一个机器人产业生态圈。众所周知,碧桂园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秘诀便是从全球引入大量博士,而博智林机器人也将引入机器人、大数据等智能制造领域的最顶尖专家人才。“目前公司已经引进42博士,预计年底博士人数将达到200多位。”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博智林机器人总裁沈岗称,碧桂园还将借助高校机器人研发方面的助力,目前碧桂园已经与海内外15所知名高等院校在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核心零部件研发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据沈岗介绍,自7月启动招聘至今,博智林机器人已吸引了来自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的多名博士加盟,梁衍学就是其中之一。

梁衍学曾在世界四大工业机器人企业之一的日本FANUC供职,目前担任博智林机器人智能技术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初次来碧桂园时,并没有考虑是否加盟。”梁衍学说,“后来走进碧桂园SSGF工地,真正感受到这个企业的精益思维,没想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竟然在把建筑工地做成数字化工厂,这正是从事精密机械行业所必备的基因,回家后我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决定加盟这里。”

对于未来的校企合作,中国科技大学包信和表示:“中科大希望与博智林机器人,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以及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自主研发与投资并购两条腿“走路” 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机器手翻炒烹饪、端菜上桌,几分钟后,一道香喷喷的尖椒牛柳就做好了……记者前日在碧桂园总部的机器人餐厅看见这样场景。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机器人炒菜的火候、时间,都是在经过邀请顺德大厨多次前来炒菜后的“大数据”调制而成。

据了解,早在今年7月,杨国强就公开表示,计划在中国和全球推广以顺德菜系为主的机器人餐厅,真正实现由机器人迎宾点餐、翻炒烹饪、端菜上桌、清洁打扫的无人化餐饮体验。事实上, 除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和企业文化中的精益思维,作为一家全产业链覆盖的房地产企业,碧桂园对机器人的需求巨大,也能够为机器人产业孵化提供更多的平台。

据早前披露的半年业绩公告,碧桂园已签约或已摘牌的国内项目数为1991个,对建筑机器人有巨大的潜在需求。此外,机器人的应用还会极大程度地提升碧桂园既有的物业、教育、社区零售、医疗、酒店等生活场景的用户体验。对于碧桂园的现代农业和产城融合战略亦是有效的补充。

对于未来发展,博智林机器人已经有了非常清晰和远大的规划。据沈岗介绍,公司除了走自主研发道路外,还在全球寻找有价值的公司,以合作或者并购的方式建立合作,将这些优秀公司的技术、制造和产品能够快速为公司所用。至2023年底,博智林机器人将在机器人谷引入万名全球最顶级的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吸引各类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材料、微电子、生命工学等多维领域的创新企业进驻园区,完成机器人研发、生产制造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技手段,推动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