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服了古人!将美玉雕琢得如此美轮美奂
日期:[2018-09-23]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齿边形龙纹饰

透雕龙形玉饰

鎏金四人舞俑青铜扣饰

鸳鸯纹三角形玉饰

透雕鸳鸯纹玉饰

立鹿饰件

龟吐云玛瑙饰件

巧作牧牛图牌饰

飞雁穿莲玉饰

中国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玉器,并不间断地延续到现在。古人视玉为宝。因此古代的雕刻师们喜欢在美玉上精雕细刻,因此也留下了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因为美玉可以长久保存的特质,这也使得今人有幸欣赏到它们。来看看各个朝代的杰作吧!

■收藏周刊记者 曾贵真

齿边形龙纹饰

春秋 长9.4厘米、宽2.8厘米

此器双面雕,纹饰相同,用隐起方法雕琢四条变形虬龙,身体蜷曲,互相缠绕。沿龙身走向阴刻双道平行线,内填短斜线。玉饰的上、下两条长边均琢出齿脊,沿器身纵向穿一透孔,可以穿线佩带。齿边形器是春秋时期特有的一种装饰品,其齿脊特征不但在齿边形器上有所表现,在玉璜、玉璧等上都有应用,尤其在璜上表现最为普遍。

透雕龙形玉饰

西周 长4.6厘米、宽2.6厘米、

最厚0.4厘米

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57号墓出土。玉为青绿色,器表有光泽。体扁平,镂雕成双首共身龙,呈“S”形,另一面光素无纹。龙首呈斜角对称分布,龙首有角,椭圆形眼,张口,上唇向上卷,长舌向后勾卷,并与龙体相连。足呈伏卧状。龙身边缘出脊齿,器身周边雕刻细阴线纹为轮廓线,身饰双阴线纹与二龙眼部相连,器身正中部刻一椭圆形目纹,并与身体双阴线纹相连接。器两侧与背部各有两对穿孔,便于与其它玉饰穿缀。

造型设计巧妙,纹饰简洁,线条流畅,玉质光润,制作精致。此器应是与其他饰件相连的项饰。此造型龙纹开战国“S”形玉龙佩之先河,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鎏金四人舞俑青铜扣饰

西汉 长14.5厘米、高10.4厘米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此扣饰作4人并排站立舞蹈状。4人均头戴尖顶高筒帽,帽上饰带柄的小圆片,帽后有两条下垂及地的飘带;身着长衣,肩部披帔,腰束带,带上佩圆形扣饰;右手执铃,左手挥舞于胸前;口微张,似乎在说教。这四人服饰相同,均头戴冠,作舞蹈状。西南地区的民族自古以来均能歌善舞,喜以吹笙、击鼓相伴,踏歌为乐。

滇国时期,当地居民普遍相信,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和早已逝去的祖先都具有潜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为取悦和祈求他们给人间带来恩赐和保护,滇国居民常举行繁杂的祭祀仪式。此扣饰表现的是滇国巫师起舞作法的场面。

鸳鸯纹三角形玉饰

唐 长4.5厘米、高2.7厘米、

厚0.1厘米

玉为白色,器呈三角形,镂空雕刻。体扁薄,上端雕刻两只相对而立的鸟纹,似为鸳鸯,呈展翅状。三角形上端顶部呈半弧状,里面雕刻细密的斜阴线纹,表示双鸟的冠羽。三角形眼,翅膀刻细密的阴线纹,双鸟腹下端各钻一小孔,下部两端及中部各钻一孔,用以缀饰。下部镂雕折枝花叶纹,叶脉用细阴刻线表示。

唐代玉雕善于用细小阴刻线,装饰于各种器物上,以达到美观的效果。花叶纹的雕刻也是如此,在叶内周围用短小的细阴刻线表示叶脉,而脉与茎不连在一起,是唐代玉器的雕刻风格。唐代玉马、玉兔、玉鹿、玉狮、玉独角兽等动物形玉雕,也多用这种细阴刻线装饰于全身的各个部位,其线条不论粗细,根根分明,并且有一定距离。唐代动物玉雕眼形多为三角形。此器造型别致,玉质光润,纹饰极精。

唐代绘画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并影响到玉雕工艺,所雕人物和动物丰满传神,琢工精细,浑厚自然。玉材大多用和田玉,和田玉的开发和使用,使中国玉器进入繁荣时代,玉雕品种也较前代更为丰富。

透雕鸳鸯纹玉饰

宋 通长6.5厘米

青玉,两件成对。镂空雕刻,大致呈长三角形,其上各刻一只鸟纹,两两相对。卧于花蕊之中,圆头,圆眼,尖喙,翅身上刻阴线纹表示翅羽纹。玉磨制光润亮泽,刻工精细。

宋代玉佩饰极其丰富,造型多样,常见有花鸟禽兽等纹饰,并且成对雕刻。两件为对称装饰,美观精巧,富有情趣。采用镂雕、浅浮雕和阴刻等技法,表现出宋代玉雕秀美精致、崇尚意趣的艺术风格。

立鹿饰件

金元时期 高5.9厘米

器采用多层镂雕的技法单面雕刻鹿、柞树、洞石、灵芝等。鹿膘肥体壮,大角,正悠然觅食。柞树双面雕刻,叶缘形如锯齿,叶脉用阴刻线表示。鹿、柞树叶、灵芝纹用金黄色玉皮表示,树干、山石纹用玉的白色部分映衬,呈现出美丽的秋山景色。

龟吐云玛瑙饰件

元 长4.5、宽3.8厘米

器中心部隆起,倭角,内面利用黄褐色玉皮凸雕两金龟,其中一只口吐灵芝状祥云。在中国传统纹饰中,龟、灵芝都是长寿的象征。背面有鼻穿孔。

巧作牧牛图牌饰

清 长5.3厘米,宽4厘米,高1.1厘米

此器双面雕,正面主题纹饰牧人、水牛、坡岸以及松树采用高浮雕,浅浮雕表现粼粼的溪水,层次分明,做工精细,并巧用玉料的两种不同颜色,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立体乡村风景画。背面浅浮雕山水、茅屋。器上方正中有系孔。这种长方形玉牌子明末至清代极为流行,又叫“子刚牌”或“子刚佩”,传由明末玉雕名匠陆子刚创始。

飞雁穿莲玉饰

明 长9.3厘米 宽7.9厘米

玉为青白色,椭圆形,镂空透雕。在茂密的荷花丛中,一只大雁展翅俯首穿梭于水波莲藕之间。大雁圆圈小眼,嘴微张,腮部有一弧状刻线。一芦苇从大雁颈前绕过,长颈向前伸展,尾向上翅起,展翅,翅饰羽毛纹,腹下刻出双肢,大雁从颈部到尾之间身体还饰一排排细密戎毛纹。大雁四周饰有荷叶、莲藕及茎叶,相互缠绕,嵌饰最下部用细密阴线刻出水波纹。

雁纹是辽、金、元、明时期玉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此玉饰属于春水玉,又称“雁穿莲”。春水玉中多琢刻海东青攫天鹅或雁,这种题材常见于辽、金春水玉饰中,是北方民族特有的玉器,一直沿续到元、明。元、明时期的春水玉中常见天鹅与雁纹,少见海东青。此器玉质光润,造型生动,形象传神。采用重刀雕刻,镂空的植物花叶交错重叠,翻卷自如,景物分层,主次分明,立体感强。

该玉饰雕刻手法,模仿元代的重刀雕刻法。图案布局也仿元代的春水玉。元代玉器纹饰雕刻刀法粗犷,层次分明,琢玉技艺主要有浮雕和镂雕,镂雕以花卉纹为主,浮雕则以禽鸟和兽纹为主。元代雕刻大雁纹较为多见。在雕刻大雁的翅膀上,羽毛纹雕刻得十分精细。元代雁纹腮部一般都刻一弯曲的阴线,来表示雁颊的丰满。大雁嘴部大多叼一芦苇,或者芦苇从颈部或身体前绕过,头旁也有芦苇叶子作装饰,用串枝的方法将芦苇布满器物周身,仅留少许空隙,有层次感和透视效果。

(文图根据国家博物馆官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