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从课内走向课外,品读行倡导“读厚一本语文书”
日期:[2018-09-25]  版次:[A16]   版名:[新教育]   字体:【
■品读行“大白”老师柳波在新快报联合主办的未来领读者活动上扮演曹操朗读《短歌行》。 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摄

■品读行创始人、语文教学总监刘静锋给学生上课。


品读行倡导“读厚一本语文书”

新形势下“大语文”如何学习?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从朗读古诗词开始开启语文课,这样的课堂你喜欢吗?上期新教育,本报聚焦“大语文”,在部编教材改革、“3+3”新高考持续推进的影响之下,语文教学创新从校内延续到校外。本期新快报将探访一位特别的嘉宾柳波,在他及他的同伴身上,或能带给我们一些关于如何学习语文的思考。

8月18日,在由新快报社联合主办的“未来领读者”全民阅读大赛城市决赛中,柳波以曹操扮相朗诵《短歌行》征服评委获得广州赛区金奖,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背后,是他另一个身份的影响——广州乐学品读行语文教师,课堂上他是“曹操”、也是“范仲淹”,带领学生一起乐学语文。

■新快报记者 黄婷 陈思陶

A

从朗读经典中

开启乐学语文体验

“在古诗文中,对雨的描述有很多种,有人忧、有人愁、有人喜,面对‘春雨’,忧国忧民的杜甫终于高兴了一回。”每周日中午12点,柳波的语文课准时在品读行东湖校区开始,正式上课之前,朗读声已在课室响起,我们的探访便从这里开始。在这里“领读者”柳波被学生亲切称为大白老师。

随着大白老师数语介绍,一首《春夜喜雨》跃入课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从雨到自然,从人到万物,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是唐诗宋词里的“山中访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学生的朗读一首接着一首,柳波不时做注解。

读诗读词,讲台上的大白老师曾梦想做脱口秀主持人,后在教书育人中找到舞台,他曾背诵《岳阳楼记》,让学生感到好似范仲淹现身;也曾以曹操示人,配以千年古韵朗诵经典名篇,学生在朗诵里享受古诗文带来的有情、有趣。

有意思的是,不只大白老师,这样的体验同样出现在品读行每一堂语文课上。在这里,学生们从朗读经典中开启乐学语文体验。

B

在时代语言里

感受文字的鲜活多变与表达

领略完山中访友的意境,从古代穿越回到现代,时代语文是以大白老师为代表的品读行课堂另一个鲜明的标签。

不变的经典是语文学习的宝库,然而时代在变,同样鲜活的语文,需要与时代接轨,这便有了“时代语文”概念。翻开学生的随堂讲义,《创造101》《摔跤吧爸爸》,海底捞文案,素材鲜活,内容多元。

从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招聘标准,科比“凌晨四点的洛杉矶”的努力宣言,到《妈,你就不能多挣点钱吗!》的青春期怨怼,孩子们接收了时下流行、多变的语言热点和社会议题。

据悉,这些精编内容由品读行教师团队负责,每周由不同老师负责从网络爆款、报刊书籍、时事热点中甄选素材,编写成适合孩子学习的内容入选讲义,并每天同步发送至时代语文内容家长学习群,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创造语文学习的家庭氛围。

语文学习,厚积薄发,最终目的为运用。课堂上,学生亦在朗读中感受、分享语文随时代变化的鲜活一面,为他们提供更具新鲜感的写作素材,丰富语文学习广度。

C

用写作分享表达最真实的感官与自己

朗读经典,品时代语文,在完成这两步规定动作之后,学生课堂学习正式开始。围绕雨的主题,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下雨时你联想到的是什么?课堂上大白老师引导学生浮想这样的画面并自由表达。

如果说朗读经典和乐享时文为输入、积累,语文学习亦离不开输出、表达。一方面有老师的随堂引导,另一方面是课堂深化,比如20分钟微写作,或阅读分享。

在大白老师的课堂上,他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找到自己,找到快乐”;而在广州乐学品读行语文教学总监刘静锋的课堂上,他鼓励学生上台进行小演讲,分享自己喜欢的一本书、一首诗或一句名言。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品读行课堂的重要环节:每堂课有5-6位学生上台分享,每学期每学生有3次机会展示。

在刘静锋看来,求学、考试只是孩子人生经历中的一个阶段,在未来的舞台上,面对机遇挑战,他们需要有逻辑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语文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反复锻炼,我们希望通过课堂分享、写作,培养他们文字、口头表达能力,为未来争取更多机会。”

对话

品读行创始人、语文教学总监刘静锋:

将课外知识和课本串联起来

打破了断裂式语文教育

课外培训作为校内学习的补充,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辅助学生学习语文?各机构给出的答案是——创新课程体系,重新布局大语文。

作为近年来备受家长推崇的本土机构,大语文一直是品读行的优势,从其课堂来看,亦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为此我们特别对话品读行创始人、语文教学总监刘静锋,分享他对语文学习的思考。

业内称刘静锋为“邦爸”,其鼓励学生阅读,倡导在阅读中培养孩子对语文的兴趣,提出“乐语文”概念。他告诉记者,品读行的语文教学打破常规,选择返璞归真,在方向上与校内课程相辅相成,提出“读厚一本语文书”; 在课堂形式上,则将经典朗读、时文阅读、写作分享相结合,全方面带动学生学习热情。

刘静锋直言,大声朗读是品读行始终坚持、鼓励的课堂特色环节,全部年级都在践行,朗读选材围绕“读厚一本语文书”理念,选择名家名篇。比如,孩子在课本中学习《山中访友》,品读行课程则设计“唐诗宋词中的山中访友”内容作为补充,拓展有杜牧《山行》,白居易《大林桃花寺》等内容;课本中学习鲁迅作品,品读行老师则带领学生从少年闰土拓展到中年闰土,探究少年时期的欢愉对成年的影响,讨论闰土和少爷不同的学习机遇如何造就不同人生等内容。

“将课外知识和课本串联起来,打破了断裂式的语文教育,从而让孩子形成课堂内外的共鸣、共振。”刘静锋认为,这样的课程体系之下,既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学习、挑战更广博精深的语文知识,又在行动上提升学习效率,自然而然达到校内成绩和课外能力双提升。

记者手记

以包容乐学心态接纳语文 探索更广阔的语文世界

“云溪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师生共读,琅琅书声,这是品读行课堂的开始,也是贯穿课堂的特色。

每节课花15-20分钟朗读,20首古诗词、20条名句、1篇古文、3-5篇时代文,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相信于每一个参与的学生来说,是难得的体验更是一种沉淀。

由经典到时代文,从课堂到课外。“语文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这是广州某名校高中从业近20年语文教师给出的答案,也如品读行创始人刘静锋的思考,求学考试只是人生的一段经历,最终要教予学生的是逻辑的表达、书写的能力。

由此,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课程,更是一种综合能力、文化素养、人文气质的体现,认清这个事实,思路会开阔许多。以品读行来说,其大语文围绕“读厚一本语文书”,打破固有想象,从课本的学习到课外的延伸,从经典跳跃至更广博的语文世界,从成绩的提升到语文本质运用,这也给了家长学生另一个维度的选择。

随着新高考3+3模式改革、新课标与部编教材的推进,未来学生们必将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学习语文。既如此,不妨以更包容、乐学的心态接纳语文,探索更广阔的语文世界,打造更有素养的人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