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房水器见匠心
日期:[2018-10-21]  版次:[A08]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西汉 兔形青铜水盂

▲三国越窑 青釉兔形砚滴

▲西晋 蟾形砚滴

▲唐 越窑青釉五联砚盂

▲五代 耀州窑青釉摩羯形水盂

▲北宋 越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盖盂

▲元 龙泉窑青釉鱼形砚滴

▲清 青玉菊花式水丞

一部中国绘画史,就是一部水与墨的碰撞史;

中国画乃至书法强调用墨,实际也在强调对水的利用。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墨的浓淡,之所以墨能分五色,除了受宣纸的吸水特性影响外,还取决于水与墨的配比。

墨自古以来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但水却几乎从未被在文房工具中所重视。但事实上,从目前所知最早的东汉时期的砚滴来看,历代文人倒对盛水容器有所讲究。

从水盂、水滴、水注、砚滴等的不同形制、不同称呼来看,单是文房水器,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人绘画用水的历史脉络。

不同形制的水器,所设计的出水口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研磨墨汁的质量,从已有资料了解,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种利用虹吸原理的砚滴,通过对进水口的控制,来调整出水量。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与匠心的独特。

虽然,目前还亲自研磨墨汁的画家凤毛麟角,但我们不妨从古人对待艺术创作工具的这种严谨慎微的做学问的态度,获得更多的启发。

(收藏周刊编辑部)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投稿邮箱:xkbsczk@163.com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 @新快报收藏周刊 编辑部电话:020-85180961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