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酒店已经是平常事儿,对于酒店里提供的洗发沐浴用品,因为是小瓶子包装,很多人出于节约考虑,会在离开酒店时带走,但那块拆开来仅用过两三次的肥皂,大多数人恐怕都忽视掉了,而它们的命运是——被丢掉。
有一群热心的学生,他们发现了这个现象,并致力于去改变它。去年至今,广州广东工业大学龙洞校区的一个学生社团,用公益行动回收广州地区部分酒店的洗手皂,将其变为“再生皂”带到山区小学,送给孩子们作为健康保健用品。行动虽然规模甚小,但立足点在于倡导“不浪费和环保”。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本版图片:受访人供图
“小香皂”里的“大浪费”
今年就读大四的广州大学生崔一帆是资深“驴友”,一到假期便背着包周游名山大川。关于旅游住店,他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新发现”:自己刚用过两次的洗手皂,第二天就会被换成新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询问了工作人员这些香皂的去处。对方直率地表示:“当然是丢掉啊!”
2011年1月1日,国家旅游局颁布的饭店星级标准称,“六小件”不再是酒店的必备品。但目前一次性日用品依然是许多酒店的“标配”。“不管是经济型酒店还是星级酒店,一般都会给客人配一小块香皂。这些香皂大部分都只用几次,而且香皂不比装在小瓶里的洗发水、沐浴露、牙膏等清洁剂,一般不太可能被带走。”崔一帆发现,这个现象值得琢磨。
虽然香皂的成分的原料来自于植物或动物脂肪,易于生物降解,对水的污染较小,但因为量大,不仅浪费,也污染环境。
琢磨着,“理工男”崔一帆萌生出一个计划。假期结束,他将自己的想法带回学校,与几个师弟师妹分享。
思维碰撞之下,大家决定尝试用这些酒店香皂做公益——回收酒店用剩废弃的香皂,做成“再生皂”,再用以支持卫生宣教行动。
团队里,广工学生杨帆捷、苏子聪、周楚妍、吕建机等所做的小范围调查显示,广州的个体宾馆、经济型连锁酒店、精品酒店等五星级以下的酒店里,普遍使用25克-30克的香皂,但它们仅被消耗几克就废弃,浪费量惊人。
“以此推算,一家拥有400间客房的酒店平均每年将浪费3.5吨香皂。而这些被浪费的数吨肥皂中,能被回收并再利用的少之又少。广州地区除了部分世界级连锁五星级酒店有香皂回收机制外,几乎很少有酒店自觉对这些肥皂进行回收再利用。”调查团队说。
“大周章”造出“再生皂”
事实上,国内尚未有针对客人用剩皂的回收产业链。于是,通过向校方申请公益项目立项,一个名为“创皂”的公益行动,在广工萌生,倡导“不浪费和环保”。
为了给一块“被遗弃”的酒店香皂找“出路”,学生们颇费了一番周章:比如,反复做实验,从人工“翻新”,到四处寻找符合卫生、回收、生产资格的处理工厂,再到物流运输、包装,他们都一一进行了解、考察。
去年6月开始,“创皂”项目组获得广州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支持,并从该酒店回收了1138块标准规格大小的废弃肥皂。苏子聪等学生第一次尝试手工“翻新”回收的香皂。
他们专门请来广工轻化工学院的专家做指导,在实验室里一次又一次尝试将废弃香皂重新溶解、消毒、倒模。最后因工作量太大、成本太高而未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人工“翻新”行不通,项目组就到处发掘资源,最后联系到汕头市一家专门从事酒店用品生产的公司。出于社会责任,该公司负责人愿意资助再生皂机械流水线生产劳务以及商业技术等指导。通过试点,“创皂”生产出1000多块单位重量约30g的再生皂,并将生产、物流、包装成本压缩到每块0.4元内。
“有人可能会问,肥皂作为一种清洁用具,如何保证其质量和卫生安全?回收回来的肥皂首先会在工厂进行预处理,清除表面污渍。生产后的再生皂还会在工厂内部进行质量检测并出具质量报告。目前,创皂项目组已与全球知名认证机构天祥集团进行合作,待日后出厂的再生皂达到一定数量,形成足够的容量样本时,可进行专业的轻化工质量安全检测,让再生皂质量得到进一步认可,让公益做得更加安全放心。”项目负责人苏子聪介绍说。
“小肥皂”里的“大健康”
“创皂”生产出来了,学生们又想到了公益。从去年7月,第一批1000块“再生皂”出现以来,这些重生的香皂,被带到广东、湖南的部分山区小学,成为当地孩子们卫生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具。
据了解,全球每年有900万儿童因为生活环境卫生状况太差而死于肺炎和肠胃疾病。以“再生皂”为载体,广东工业大学、广东金融大学、广州青年志愿者等多个支教团队和各种公益活动联合,在韶关、潮州、郴州、南海等地区,开展公益宣教。大学生志愿者将一块块包装好的再生皂发放到孩子们手上,大家一起学习做“洗手操”、了解洗手这一卫生行为能预防多少种传染疾病……
今年暑假结束,杨帆捷收到韶关乳源市洛阳中心小学校长的信息反馈:“如今孩子们都普遍有了洗手意识。饭前便后、体育运动之后,大家都乐意去洗手,预防疾病。”
如今创皂项目已经通过广工,成功申请到广东省教育厅“2018年度本科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