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抽象艺术的可能性
日期:[2018-10-28]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专栏]   字体:【

■杨大伟(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传统文化留给中国艺术家的最大资源是“意象”创造。“意象”概念最早由“圣人立象以尽意”衍化而来。“意象”在中国造型艺术中的实践及其言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艺术进入到一个独特的境界;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具有“自然抽象”意义的表达方式和言语。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最终止此,没有向前推进,没有发展到纯粹意义的抽象艺术。无论你找到多少理由说明中国原本就有抽象的基因,但针对于抽象艺术,精神文化动力依然是来自西方,虽然其形式资源与中国艺术的意象性有某种内在的关联。

事实上,抽象绘画艺术中,符号与意义之间的象征关系根本就不是内在的,它们缺乏隐喻式的相似也缺乏联想式的相关。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创作者充满思辨的任意约定。由此看来,抽象艺术既没有明确的外在指涉也无所谓明晰的假设,而是对切实的某种尊重。中国人普遍的审美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功利心态,很多人想从中获得的不是美与丑的情感触动,而是一种道德满足与意义快感。所以无论从中国人的物质需求基础还是审美习惯来看,抽象艺术能在中国有很大的作为也不容乐观。

反观中国抽象绘画的发展,不但在风格上和西方有明显的差异,在思想脉络的发展上,也有明显的差距。创作者并不刻意在形式语汇上过度发展,而是去繁从简,不为追求形式语汇上的极限;画面中反而流露出画家的人格特质,进而聚集感动的主要来源。

再谈这个问题时,我首先强调我不是一个二元论者。但要切实注意的一点反而类似于对立论的态度,我们在国际化概念之中,也要避免为了加快认同步伐,反而容易被西方抽象绘画艺术的审美体制同化,而忽略了已经具备某种血缘的文化质地。未来,在文化信息强力的沟通下,我们虽然可以期待,人类情感将慢慢地产生普遍交流与相互认同,但是作为现当代中国抽象绘画艺术家,如何把持自我的观点,在融合的过程中不被既定的学术体系所淹没,显得尤为重要。

总体上看,抽象艺术并非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流派,抽象本身其实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语言,只要人类社会还在演进这种语言就会存在。再则,部分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在今天已经开始了这种思考与实践,他们更多强调个人精神及个人的存在价值,社会的发展也凸显出人们对于纯粹性、精神性需求的必须。

抽象艺术是艺术本体语言发展的极限,可以说是视觉语言的极简至端。如果我们能再一次对于抽象既有形式概念再放弃,或许抽象艺术的思考领域会有新的可能。 

(陈福香/整理 本版文字据陈履生微信公号、美术报等,因版面所限,文字有删减,部分标题为编辑自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