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相互保”大热 但别以为它能替代重疾险!(2)
日期:[2018-10-29]  版次:[A23]   版名:[财眼周刊]   字体:【

保障时长:“相互保”只能保到60岁

与传统重疾险相比,“相互保”的保障效应则明显不足。

首先,“相互保”的保障范围只限于100种重疾,但缺乏轻症、多次赔付、保费豁免等多层次保障。对此,“相互保”产品负责人方勇对新快报记者直言,“相互保”是一项普惠型低门槛的健康保障服务,旨在以低成本提供大病保障。其次,“相互保”的保额会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甚至在60岁要退出“相互保”(重疾发病率的峰值往往在60岁以后),保障终止。还有,若成员少于330万人或出现不可抗力及政策因素导致无法存续,“相互保”计划则可能中途终止。

如此看来,“相互保”与一年期、不保证续保的消费型重疾险更为接近。

有市场人士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年龄结构为基准(在随机样本下,认为“相互保”群体与全国具有类似人口结构的假定,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过往重疾发生率基础上演算了“相互保”的分摊费用。具体是,在基准情形下“相互保”每年人均分摊费用396元。若对其中的20岁-39岁和40岁-59岁这“两端年龄”占比做调整,则分摊费用可减至327元,或上升到676元。

这意味着,在参与人数充足情况下,“相互保”的分摊费用区间为327元-676元,并不比消费型重疾险有优势。以一款保额30万元、保障期一年的消费型重疾为例,30岁和40岁的男性消费者,保费分别为232元和600元。虽然在40岁以后,保费涨至1095元,但“相互保”在40岁以后的保额却下降到10万元,60岁以后则降低为0。

记者手记

低收入者急需重疾保障

保费“普惠预期”何时能实现?

“相互保”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既符合“回归保障”的行业发展趋势,也体现出了“保险科技”的流量威力。但在这些亮点的背后,其实还折射出了国民重疾保障目前仍比较凸显的“供需错配”问题。

重疾保障是风险保障的底层配置,也是人身险经济补偿功能的主要体现。但对具体消费群体而言,保障风险的敞口实际上与收入水平有着莫大关系。

一方面,低收入者对风险保障有着最为迫切的需求,但因消费能力约束,这部分人往往难以获得重疾保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万元。这意味着,即便剔除保险意识和认可度因素,目前年缴保费在1万元上下的长期重疾险,对不少人而言依然是“轻奢品”。

另一方面,险企间目前虽已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充分竞争,但因定价模式限制与风险管控能力较差,人身险定价对利差依赖过大,保费价格的“普惠预期”少见落地。更多的是,险企在结构转型压力下,纷纷以产品组合策略(如重疾+寿险)聚焦净值客户。如此一来,产品供给端也渐渐把大部分的低收入群体给排除在外。正是如此,轻松筹和e互助等互助平台才因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受欢迎。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