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相互保”大热 但别以为它能替代重疾险!(1)
日期:[2018-10-29]  版次:[A22]   版名:[财眼周刊]   字体:【
■廖木兴/图

“0元加入”亮点引发市场青睐,事实上保障效应仍明显不足

从10月16日开售至今,“相互保”就吸引了逾千万人参与,并因其“0元加入”等亮点一直受到市场关注,对其“现象级”的评价也不绝于耳。从形态上看,“相互保”既是一款普惠型互助计划,也是一款保费后置、预定费率为10%的团体重疾产品。但“相互保”也存在保障额度低、期限短等不足之处。因此,这类产品只能作为重疾保障的基础配置,不能替代传统重疾险。事实上,“相互保”大热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重疾保障市场的“供需错配”问题。

■新快报记者 余世鹏

概念

每年支出约100元 享受最高40万保额保障

“相互保”全称为“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其保障范围涵盖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100种大病。吸引市场关注的,是其“0元加入,先享保额”等形态亮点。

首先,“相互保”无价格门槛(即0元免费加入),以芝麻分达到650分以上的标准健康体为加入条件(符合条件者还可添加未成年子女进入)。“相互保”的保障额度分两个档次计算,以初次确诊时的年龄计算(重疾险一般在投保时就确定保额),40周岁以下为40万元,已满40周岁则降为10万元。

其次,保障过程中若有成员患病,保障金额则由互助群体一起分摊。具体是,包括10%的管理费(用以理赔审核、诉讼仲裁等费用支出)在内,每位成员的分摊额度不超过0.1元/次/位,若产生额度缺口则由蚂蚁保险承担。据信美相互人寿社总精算师曾卓公开介绍,预计每人每月会被分摊6.6元,一年支出约为100元。

为保证运行顺畅,“相互保”的理赔案件(包括诊断证明、检查报告)将通过蚂蚁保险平台进行公示(每月有两次公示日),并接受互助成员监督举报,理赔案件经公示无异议后,才能得到保障金。

令消费者倍感新鲜的,还有相互保险公司。该类险企其实是一种合作性保险组织,其被保险人同时也是保险人。

在寿险业务中,保单持有人在取得保单后即成为公司股东,可享受公司运营的结余分红,或以摊收保费承担亏损。虽然国内只有三家相互保险公司(信美相互、众惠相互、汇友建工相互),但在国际市场却已成主流保险形式。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全球相互保险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1%,覆盖群体至9.2亿人。

比一比

所需费用:与互助平台不相上下

在目前市场上,“相互保”有两个对比标的,一个是网络互助平台,一个是传统重疾险。

“相互保”的产品形态与互助平台基本一致,只不过“相互保”的产品主体信美相互人寿,属于具有保险牌照资质的保险公司,而互助平台则定位为公益慈善平台,不属于商业保险范畴。

据新快报记者了解,互助平台崛起于2016年前后,在资本介入后数量迅猛发展,但因不实宣传遭监管批评和倒闭潮后,目前存在主体依然有200家左右。其中,因风险管控工具相对缺乏,为稳健运行,有个别互助平台只针对恶性肿瘤展开互助保障,且分摊费用和“相互保”不相上下。

广州白领俞先生去年7月为其父亲加入了某互助平台的抗癌互助计划(老年版)。据俞先生介绍,该平台的月均分摊额度约为13元,与平台数据显示的每年每人分摊136.28元-157.74元大致吻合。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该互助平台运行4年之余,保障人数目前约330万人。

“互助平台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我们坚持做好抗癌保障,不盲目跟风扩大范围。但现在谈‘相互保是否会取代互助平台’还太早。”某互助平台的CEO对新快报记者表示,“相互保”的走俏主要在于支付宝的流量优势,“但用户在意的不是叫什么名字,而是产品本身,因为‘相互保’和互助平台一样,都能切中需求痛点。”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