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苏轼和他的亲友们对文人画影响深远
日期:[2018-11-11]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苏轼 潇湘竹石图

■文同 墨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 窠石平远图轴

■夏圭 雪堂客话图页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卷(局部)

在怪石、竹子和云山中追求超脱

苏轼虽然没有形成过系统的画论,但他在诗文中曾零星而多次地表达过对绘画的看法,他认为,技巧的成就并不代表绘画的最高成就,在“萧散简远”中体现诗性的情怀,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他对王维的看重更在吴道子之上

吴道子和王维可能是苏轼最推崇的两位画家。他曾经评价吴道子的人物画说:“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而他对王维的看重,则更在吴道子之上。26岁左右的时候,在凤翔做签判,苏轼就曾经前往普门、开元两寺,观摩王维和吴道子的道释人物壁画。看画后他写下了一首七言古诗,最后是这样说的:“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苏轼认为,吴道子的画虽然精妙,却仍有像画工雕琢一般的刻意痕迹,而王维已经达到“得之于象外”的更高级层次。

苏轼虽然没有形成过系统的画论,但他在诗文中曾零星而多次地表达过对绘画的看法,他认为,技巧的成就并不代表绘画的最高成就,在“萧散简远”中体现诗性的情怀,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所以苏轼在另一处曾说:“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与之呼应的是他的另一则评价王维的话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绘画艺术的“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导致苏轼和他身边的士人阶层,更偏好于某些特定题材的画作。可以说,他们的士人画,正是文人画的滥觞。

“士人画”强调艺术形象的主观方面

彼时的士人画,强调的是构成绘画的主观方面。我们看苏轼和他周围的人,喜欢画的题材,出了木石,还有竹子、云山等等,而且着力于表现这些物质背后的超脱世俗的品格和性情。

无常形而有常理,有一些气质和规则,是超脱于具体的形体之上的,艺术家就是应该“胸有成竹”,进行这种有难度的创作和再现,而不是只像画工一样依葫芦画瓢。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诞生于此时的苏轼笔下。

苏轼的这些见解也反映在和他接近的其他人的言论中。如黄庭坚作诗咏题苏轼的作品,说:“胸中元自有丘壑”(《题子瞻枯木》),“醉时吐出胸中墨”(《题子瞻画竹石》)。又一画家宋迪谈创作山水画时酝酿构思,可以悬布在破墙上,隔了布隐见墙面的凸凹不平,以想象山峦树木等等。这些说法都是强调艺术形象的主观方面。

文人画的创导者们,他们的创造性,主要是敏锐地见到了这样一些在绘画理论上带有普遍的美学意义的问题:超越具体的感性的形象的艺术表现,所谓“咸酸之外”;艺术表现中描述与感染的区别与联系;主观因素——思想、感情和理想之决定着艺术形象的成败;“胸有成竹”;诗与画的一致性;艺术技巧的修养与创造艺术境界的关系等等。在此以前,绘画理论的探讨着重在构成艺术形象的客观方面,即艺术和对象的关系问题(例如形似—神似的问题),而苏东坡是从构成艺术形象的主观方面出发,提出一系列见解。这是一个重要的新的起点,在艺术形象作为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方面更深入了一步。只是他自己没有真正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王逊《苏轼和宋代文人画》)

“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

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欧阳修与他亦师亦友,王安石与他虽政见不同,却能惺惺相惜。当苏轼成为蜀学宗师之后,他的门下弟子更是令人津津乐道,其中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更是各有建树。

在苏轼的朋友圈中,他的表兄弟文同,以画墨竹享有极高声誉,被称为“湖州竹派”。他和苏轼互引对方为知己。文同画竹,“以淡墨为叶背,以深墨为叶面,这一技法,不仅为苏东坡、米芾所延续,到了元明,依然为画家所遵奉。苏东坡说:‘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祝勇《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除了画石,苏轼还喜欢画竹。所以至今流传下来的传苏轼所作的,除了《木石图》,就还有一张《潇湘竹石图》,藏于中国美术馆。

《潇湘竹石图》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文坛趣事

米芾父子的墨戏

和苏东坡一样,米芾和他的儿子米友仁也是这一时期新兴的文人画画家的代表人物。而他们父子在绘画艺术上有新创造。

他们父子擅长于画烟云掩映中的山峦树木。在画面上水墨淋漓,笔迹模糊一片,但作为艺术形象却不是模糊的,在透过蒙蒙的烟云水气,显露的远山、村落,树木的远近、前后、高下都很巧妙的表现了出来。他们的成功就在于用模糊的笔墨作不模糊的表现,而且准确地层次清楚地表现了朦胧的景色。

他们的画法称为“墨戏”,是指他们在创造有生活根据的艺术形象时的自由如意,如漫不经意,如游戏。他们把自然景物、景物的清趣和笔墨效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寓丰富于单纯的理想地步,虽是描绘造型比较简单的自然对象时获得的,但是问题不在于难易,而是在于绘画史上有意识的作这种追求,并成功达到了这一境地,却有首创的意义。这是处于成熟阶段的绘画艺术向作者和观者提出富有诱惑力的要求。

现在米友仁的作品,最著名的是《云山得意图卷》(现藏台湾)和《潇湘奇观图卷》(藏故宫)。

(文字来源:王逊《苏轼和宋代文人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