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工作忙碌琐碎 却关系到民生
日期:[2018-11-14]  版次:[A06]   版名:[城事]   字体:【


最美基层民政人

两位基层民政人,细述社会救助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剑每天到岗后,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查看群里有没有找他咨询医疗救助问题的困难群众。他在广州市医疗救助服务中心工作6年,早已习惯了QQ头像不停抖动、办公室电话铃声响个不停的日子。

对而于在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工作的陈亮来说,工作内容的核心只有一个词:核对。他平均每天要核对300份至上千份资料,简单来说就是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对,以便给社会救助部门提供判定标准。无论工作到多晚,他都会处理完当天的核对业务才下班。

忙碌、琐碎,但是关系到民生,意义重大,这就是他们对工作的认知。

李剑

广州市医疗救助服务中心职员

2012年,李剑进入广州市医疗救助服务中心工作,当时负责救助系统的信息化建设。2013年广州市医疗救助系统上线后,他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困难群众及各镇街工作人员解答医疗救助政策问题等相关业务上。

他的工作为群众带来便利

李剑刚到市医疗救助服务中心工作时,困难群众办理医疗救助零星报销的大致流程是:群众看病后,有关部门先垫付部分医疗救助费用,垫付完后要向所在地的街道民政部门申请,街道对困难群众申请基本上是通过电子表格进行层层汇总把关,困难群众拿到医疗救助报销费用需要两三个月。

李剑入职的第一年,全身心投入到整个医疗救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作用明显。“困难群众看病,刷医保卡就能立刻报销,实现‘一站式’结算,不用等两三个月。”李剑笑言,“就算困难群众不知道我们整个工作流程是怎样的也没关系,只要他们享受到我们的工作所带来的便利就行了”。

热心助人换来群众的祝福

平日,李剑除了要对医疗救助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外,还负责接听群众的咨询电话。李剑工作卡位有两个固定电话,电话经常隔几分钟就响一次,他对每个来电都认真接听,生怕错过重要信息。

2013年12月的一天,李剑像往常一样接通了咨询电话,电话那头用极为克制、平缓的声音和语速说:“你好,我是越秀区低保对象,我有严重的高血压,医生要求我不能激动,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我现在马上要做手术了,医生说我手术后一段时间不能说话。因为没有家人和亲属,所以想请你确认一下,我能否正常享受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减免?”李剑立刻查询确认该低保对象的数据都是正常的,可以正常享受医疗救助记账减免,于是将情况如实告诉这名群众。

考虑到这名群众说自己没有人照顾,李剑想也没想就留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并告诉该群众,以后遇到医疗救助方面的问题可随时联系。

12月24日,李剑收到了一条短信:“今年病得太多,我几乎不相信今晚是平安夜,希望你和你的家人永远平安幸福。”李剑难以形容看到信息后的感受,他没想到一个简单的举动,换来这位病痛缠身群众在寒冬里的祝福。

发朋友圈让朋友有备无患

为了核查信息系统数据,李剑经常需要加班,有时要在电脑前工作至次日凌晨两三点,然后正常上班。李剑说,从这份工作中学到最多的是对困难群众要有帮助之心,“当初我们用电子表格统计困难群众获得减免费用的数据,要翻查每个人的医疗结算单。每次我翻过一张又一张的结算单,心情沉重是无法言喻的——有些群众每个月要花费成千上万元来看病”。

“在没有医疗救助系统前,一些低保户等困难群众根本没钱垫付医疗费,只能靠向亲戚朋友借钱,久而久之,在亲戚朋友那里也借不到钱了。所以整个系统真的对困难群众帮助很大。”李剑告诉新快报记者。

“之前,小区里有邻居将网络众筹平台的链接发到朋友圈,我查看后发现这个邻居符合医疗救助的条件,就立即跑去告诉他应该怎样申请一些医疗救助项目。”李剑说,平时会将一些有关医疗救助的科普文章发到朋友圈上,让朋友们“有备无患”。

陈亮

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核查部部长

2007年大学毕业后,陈亮先后做过教师、律师、广州亚运会法律事务等工作,后到广州市民政局救助处参与筹备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的组建。

工作一天常常腰酸背痛

核对中心成立是为了协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住房保障等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准确地把握社会救助申请人的经济状况,为政府社会救助等相关部门提供重要依据,确保救助的准确、高效、公平、公正。“我们核对中心建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让政府、社会的救助资金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陈亮说。

陈亮告诉新快报记者,困难群众在申请社会救助时,要向社会救助部门提供一份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这份核对结果的数据就来自于核对中心出具的核对报告。根据规定,这份核对报告将是社会救助部门认定申请人是否符合救助条件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核对中心是一个很年轻的单位,成立6年多时间。陈亮见证了整个核对中心从筹备到组建完成的过程。“2013年的8月16日,是我们核对系统正式上线的日子。我们部门的人凌晨4点多就到了办公室。当第一批核对业务完成以后,真的很激动。终于看到自己的事业开始步入正轨,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呱呱坠地。”他说。

“中心刚成立时只有七八个人,很忙,日均业务量达到300多宗,最忙的时候有1000多宗。”陈亮说,根据规定,目前全市的救助申请基本上委托给该核对中心进行核查,业务量不断增多。“除了日常办理核对业务这一基本工作外,我们还需要完成业务研究、政策制定、系统研发等工作。对着电脑工作一天腰酸背痛是经常的事”。

对待工作是谨慎再谨慎

在工作中,陈亮看到了人生百态。

陈亮告诉新快报记者,有一次,他与交通管理部门核对后,发现一名申请人名下有多辆汽车,他和同事马上出具核对报告,将相关情况反映给救助部门,最终,这名申请人的申请没有通过。“我们的工作是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和传达一种信息,就是让社会了解我们核对中心的核查手段是很先进的,对一些存在侥幸心理的人有威慑力,让他们谨慎对待救助申请,不能随便浪费社会资源。”陈亮说。

“社会救助申请人对核对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核。”陈亮举了另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初次核对一名申请人的经济状况时,发现这种申请人的名下登记有车辆。经过申请人申请,陈亮与同事根据规定进行了复核,最后了解到该申请人已经在申请日之前将车辆转卖,只是没有及时更改车辆登记信息。最后,陈亮根据申请人的实际情况出具了复核报告。

陈亮对待工作是谨慎再谨慎,不想因为工作疏忽而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希望落空,同时也不想让一些怀有侥幸心理的人有可乘之机。

“我会一如既往奋斗下去”

陈亮在工作中不常与群众接触,工作相对枯燥,但他觉得这份工作是一份事业。他自觉力量虽小,能做的却很多。除日常业务外,他还要参与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核对政策制定、核对系统建设等工作,目前正在参与民政部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业务规则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为了课题研究,他与同事还需要跑到广州各个区的村居做深入调查。他希望凭借自身法学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去填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业务研究方面的空白。

“我们核对中心队伍很年轻、很有活力,我们将铆足劲全身心投入到核对工作中。未来,我会在工作岗位一如既往地奋斗下去。”陈亮憨厚地笑着说。

■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通讯员 廖培金 文/图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