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简朴平易的生活对人的身心都是有益的
日期:[2018-11-17]  版次:[A15]   版名:[文化]   字体:【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出版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物质结构、空间、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对人类思想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爱因斯坦不仅仅是一位专心于自己专业领域、深居象牙塔的科学家,他更是一位对人的天性了如指掌,对人间疾苦充满同情,为社会各种不公正进行斗争的行动家。

除了科学论文外,爱因斯坦发表了大量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友谊、犹太人、纳粹德国等诸多方面。近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由中科院专家方在庆老师从德文编译导读,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完整收录了爱因斯坦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文章,其中有20多篇是初次译为中文。这本书,不仅可以视为爱因斯坦的自传,同时也是独特的科学史;从这本书,可以了解爱因斯坦这位天才的头脑如何看世界、构筑世界观,同时以一本书走近伟大的灵魂,试图读懂真实的爱因斯坦。

文摘

我的世界观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文

我们这些活在世上的人真是奇怪!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只是匆匆过客。目的何在,无人清楚,虽然人们有时自认为有所感悟。不用做过深的思考,仅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我们是为其他人而活着的——首先是为了那些人,他们的欢乐与安康与我们自身的幸福息息相关;其次是为了那些素昧平生的人,同情的纽带将他们的命运与我们联系在一起。每天我都会无数次地意识到,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的劳动成果之上,这些人有的尚健在,有的已故去。对于我已经得到和正在得到的一切,我必须竭尽全力做出相应的回报。我渴望过简朴的生活,常常为自己过多地享用他人的劳动成果而深感不安。我不认为社会的阶级划分是合理的,归根结底是靠强制手段维系的。我还相信,简朴而平易的生活,对每个人的身心都是有益的。

我绝对不相信,在哲学意义上,人类有任何自由可言。每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制于外在压力,还受限于内在需求。叔本华说过:“人虽然可以为所欲为,但却不能得偿所愿。”从青年时代起,这句话就让我深受启发。每当自己或他人经历种种磨难时,这句话总能给我带来慰藉,成为无穷无尽的宽容的源泉。幸运的是,这种认识不仅能缓解那种让人感到无能为力的责任感,也能防止我们过于严苛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这导致了一种人生观,其中,幽默尤其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却又明显地缺乏与他人和社会的直接联系,这两者形成了奇怪的反差。我是一个真正的“独行者”(Einspaenner),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过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朋友,乃至我最亲近的家人。面对这些关系,我从未消除那种陌生感以及对孤独的需求——这种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一方面,它能让人清楚地感觉到,这将使自己与他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受到限制,但我毫无遗憾。这样的人无疑要失去一些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但另一方面,这样的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他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避免让自己内心的天平置于这种不稳固的基础之上。

在我看来,驱动我们人类向前的东西中,真正有价值的是有创造性的、有情感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造就高尚和尊贵,而随大流的人群在思想上和感觉上都是迟钝的。

我们可以体验到的最美好的事物是充满秘密难以理解的神秘之物。那种感觉,就像回到真正艺术和科学的摇篮一样。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谁要是不再感到惊讶,那他就如同死了一般,他的眼睛早就黯淡无光。也正是因为这种虽然掺杂了恐惧的神秘体验,宗教产生了。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东西是我们无法洞察到的,只能以某种最原始的形式才能把握那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

本文写于1929年夏天。当时,爱因斯坦身处柏林郊外卡普特(Caputh)的消夏小屋,在享受宁静的同时,总结了自己的世界观。正是这篇文章让爱因斯坦悲天悯人的智者形象深入人心,因而也成为爱因斯坦最常被引用的文章之一。(本版为节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