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纵目面具不是天外来客,与蚕神也没有关系
日期:[2018-11-18]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图一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纵目面具

图二 ■大型纵目面具

■纵目青铜面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图三 ■小型纵目面具

图四 ■勾卷身尾龙

图五 ■金沙遗址出土戴日冕的铜立人像

一眼千年,它在凝视着什么?——

三星堆出土的标志性文物,莫过于造型各异、风格神秘的青铜面具。其中,人称“千里眼、顺风耳”的青铜纵目面具,又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件。据悉,它是世界上年代最早、形体面积最大的青铜面具。这种完全不同于普通人面相的造型,被人们戏称为“外星人”。

近日,1986年三星堆两坑的发掘者陈德安先生撰文称,剖析三星堆纵目面具造型,其宗教意识来源与二里头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二里岗时期的商文化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不会是古蜀人臆造的“天外来客”。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青铜纵目面具或从《山海经》而来

青铜纵目面具有“千里眼,顺风耳”之称,面具向前突出16厘米长的瞳孔以及两耳间长达138厘米的夸张造型,让三星堆文物就此染上“外星文明”的色彩。不过专家认为,纵目面具极可能就是古蜀人祖先崇拜的产物,因为古蜀第一代蜀王蚕丛有“纵目”之说。

有意思的是,上古典籍《山海经》中就有大量的人形与禽兽之形的丰富组合, 从而在文献资料方面印证了以古蜀四川为中心的图腾时代的存在。另一方面, 三星堆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则从造型实物的角度证明了《山海经》的描写绝非凭空编造,而是有着实际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认识方式之来源。《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过的神人“烛龙”。《山海经》这样描写烛龙: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不过,目前最主流的观点,认为它可能就是第一代蜀王蚕丛。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而金文中的“蜀”字,也像是上有巨目的虫蛇。

三星堆文物中为什么到处都有“眼睛”?三星堆文物中,眼睛是最为常见的刻画符号和镂刻图案。铜神像有凸出眼眶的瞳孔,普通铜人像也有巨大的眼睛。此外,还有体量硕大的菱形铜眼睛,圆柱形铜瞳仁、眼睛承托的铜兽面,就连铜人像服饰上也有眼睛的图案。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解释:三星堆王国的人们用眼睛来代表太阳和光明,他们的至上神和祖先神都有不寻常的眼睛,眼睛在三星堆人的心目中具有自我认同的意义,眼睛也是古蜀人特别崇拜的对象。铜神像之所以有凸出眼眶的瞳目,就是要表现这个神具有控制光明的巨大力量。

类似“纵目”面具还能在现今的文化中找到,研究面具方面的专家顾朴光教授在其《中国面具史》写道:“类似A型面像的‘纵目’面具,在傩戏面具中曾有发现,例如贵州道真县的傩戏中有一个角色叫孽龙,其面具眼球突出眼眶达5厘米左右,追本溯源,当与三星堆的A型面像有某种联系。北美科维昌人的斯瓦赫韦面具,眼睛也作圆柱状,据说它来源于铜制圆筒,具有捕捉、确定远方信息并与之进行直接交流的作用,是超人视力的象征。”

出土的三件纵目面具各有特点

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中出土有三件铜纵目兽面具,造型相同,呈一大两小的组合形式(图一)。

两件小型纵目兽面具大小基本相等,成对与大型纵目面具配置;一件大型纵目兽面具比两件小型纵目兽面具的长、宽均大出近一倍,在三件纵目兽面具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图二)。

出土时,大型纵目兽面具额头上的夔龙身尾已经无存;两件小型纵目兽面具,一件额头嵌铸的夔龙身尾尚存,另一件纵目兽面具的夔龙身尾有残缺,修复后得以复原。从两件小型纵目兽面具的造型上,可以推测出大型纵目兽面具也是安装有夔龙身尾的。把夔龙身尾结合纵目兽面看,这三件纵目兽面具就不仅仅只是兽面,而是有身尾的“纵目大面夔龙”。最完整的一件小型纵目兽面具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夏商西周时期”单元中(图三)。

陈德安在文章中写道,以往,人们常常将关注的焦点放在这件还未复原额上夔龙的大型纵目面具上,而很少去思考三件纵目兽面具的额头上都是长出了夔龙身尾的原貌。在未对这类纵目兽面具造型进行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对其文化含义理解就难免有偏差,进而感到对这种文物的神秘造型不可思议,而将其调侃为“天外来客”、“外星人”。

严格地讲,三星堆青铜文明属于商代青铜文明的一个旁支,而并非是商文化的“山寨版”,古蜀青铜文明也是商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神人面像早在石家河文化玉石器中就存在,在商代二里岗时期的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有的眼睛就特别长向两侧展开布局,纵目兽面具眼球凸出的特点,和二里岗时期的兽面纹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剖析三星堆纵目面具造型,其宗教意识来源与二里头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二里岗时期的商文化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不会是古蜀人臆造的“天外来客”。

最新观点

纵目兽面具的造型就是“蜀”

一些学者根据后代文献记载,将蚕丛纵目的形象与传说的蚕神纠缠在一起,这样仍然困扰着学者对纵目兽面具文化意义的理解。

蚕是生活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从动物进化的角度讲,长期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的动物,为了看清物体眼睛会自动调焦拉长眼球,因而生活在阴暗环境的动物的眼球都长得特别外凸。但蚕在进化过程中眼睛已经退化失去视觉功能,并不是凸出的大眼,因此“蚕丛纵目”与蚕应该没有文字上的关联意义,将“蚕丛纵目”和蚕神挂钩应是后人的附会。

如果我们侧视国家博物馆陈列的这件额上有夔龙身尾的完整造型的纵目兽面具(图三),就会发现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纵目兽面具实为大头凸目的夔龙造型,而不是蚕的造型。

这种纵目兽面具的造型就是“蜀”。甲骨文蜀字有多种写法,其结构就是头上长有大眼和勾卷身尾的龙造型,与兽面具的侧视图形非常近似,勾卷身尾的龙在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中也有出土(图四)。

蜀字另一种造型像是一个有着巨大眼目的立人。眼目是代表日,但不是真日而是日晕,日晕属于气象现象。金沙出土的头戴太阳帽的立人(图五),太阳帽实为日冕,日冕属于天文现象。金沙立人表现的是在日食过程中祭祀太阳神的一种形象,与蜀字的这个造型十分相似。可见“蜀”字本身的造型就是太阳神或是对太阳神的祭祀形象。由此可知,蜀人祖神蚕丛形象实为太阳神,金沙立人像和三星堆立人像是蜀王祭祀太阳神的形象。

(参考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莫把蜀人祖神当“外星人”?》、雅昌艺术网《面具之下隐藏着什么?从三星堆青铜人面像说起》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