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因“光”而荣, 90高龄创业再发亮
日期:[2018-11-24]  版次:[A05]   版名:[发现广州]   字体:【

●上世纪80年代至今,陈星旦院士一直致力于光谱技术与应用研究。 ●2014年,近90岁高龄的陈星旦带领学生,在广州创办星创众谱公司,从事光谱仪器的市场化开发,并于第二年年底就把首台产品交付客户。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旦:因“光”而荣, 90高龄创业再发亮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广州院士活动中心与新快报联合策划

统筹:张英姿 陈红艳

采写:吴晓娴

编辑:陈颖雅

制图:廖木兴

【 院士小百科 】

光通量: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辐射功率。

近红外光:是指波长在 780~2500nm范围内的电磁波,是人们认识最早的非可见光区域。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方便、不消耗样品的特点,成为一种适合在线分析的有利工具。

“星”“旦”二字,会让人联想到“星光点点”“秉烛达旦”,陈星旦院士的名字似乎预言了他的人生轨迹——与“光”紧密相连,也因“光”而荣。

陈星旦被挑选到东北科学研究所物理研究室是在1950年春。那个年代,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很多科学家的常态,他也不例外。

1963年的某天,陈星旦接到国防科委的军令状:设计一套测量系统,对核爆炸光冲量进行精确测量。时间有限,任务绝密,没有现成资料,他不得不独力承担所有压力。他创造性地提出测量方案及辐射传感、模拟、标定和记录系统,只用了一年,他就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巨大的蘑菇云升腾而起,光芒万丈。从爆炸现场返回的基地人员告诉陈星旦,他研制的设备“管用”,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后,这套测量系统成为历次大气层核爆炸试验必备的测量仪器。

上世纪80年代至今,陈星旦一直致力于光谱技术与应用研究。在近红外波段先后研制了“三代”光谱分析仪,可用于饲料、粮食、土壤养分、人参、血液、茶叶、煤等领域。然而他总是担心成果研发出来后用不上,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钱。

2014年,近90岁高龄的陈星旦带领学生,在广州创办星创众谱公司,从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市场化开发,并于第二年年底就把首台产品交付客户。有人说,陈老可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年龄最大的“创业者”。

做科研如同艺术创造,陈星旦说,近红外应该是他科研事业的最后一部作品,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国产近红外仪器遍地开花,走向国际。

【 人物小传 】

陈星旦

应用光学专家,生于192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长春光机所研究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