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借助考古发现和破译的甲骨文 感受商代人主食小米、有肉才欢的生活
日期:[2018-12-09]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的车马坑参观。

■在河南安阳博物馆展出的妇好墓出土的玉器。

■参观者在河南安阳博物馆观看展品。

■董作宾(右)及李春昱在殷墟第一次发掘中测量绘图。

“3000年前的商代中国人怎么生活?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做事都是出于什么原因?”来自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艾兰教授,20世纪70年代就曾来过安阳。她研究了一辈子甲骨文、青铜器,与中国古人对话依旧令她着迷。

借助考古发现和破译的甲骨文,我们可以穿越3000多年,感受一番商人“主食小米”“有肉才欢”“嗜酒如命”的饮食习惯。

是的,商人的主粮就是小米。为此,唐际根曾建议当地政府注册“殷墟米”的商业品牌。

“商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分大食、小食,主要的烹饪方式是蒸煮,羊、牛都是切成大块蒸煮着吃。商代没有桌椅,商人吃饭、聊天、做工都膝盖着地,因此殷墟遗址出土商人骨骼、膝盖骨上常有磨损痕迹,脚趾骨上也有疤痕。”唐际根说,商人还十分喜欢饮酒,青铜器中,相当多的是酒器。

那个时候已经有了马车。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展出的车马坑,是中国考古中发现最早的畜力车实物标本。

当时的人们还能认识50多种疾病,除了使用药物,还会应用针砭、按摩等治疗方法。

“商代王室生活还是很美的,国王住着四合院,住地附近有池塘,驯养着丹顶鹤、褐马鸡等珍禽宠物,闲时可以到池塘边散步。”唐际根说。

永远的殷墟:待解之谜留给未来

90年,从未知到已知,考古学家不仅能粗线条描绘出“大邑商”(商人自己对王朝都邑的称呼)的大致样貌,还获得了许多细节。然而真正把一座王朝完整再现,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

“现在整个殷墟挖的面积可能还不到百分之五。”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

1999年新发现的洹北商城与殷墟是什么关系?它们是一体还是两都?殷墟跟周边,比如神秘的三星堆文明有何相关?商人为什么崇拜祖先,又有着怎样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

“殷墟是考古研究的一个小宇宙。它有太多的谜题,每解开一个谜就会有更多的谜出现。”唐际根说。

从最初的挖甲骨、挖墓葬、找城墙,到现在的都城布局、都邑生活研究,考古学家正致力于解析殷墟的社会结构和复杂程度,他们期待着,“大邑商”这张图能描绘得更清晰,更多像妇好这样的人成为我们认识的人。

几千年时光流转,辉煌的王朝只留下了斑驳的文物和残缺的遗迹。从慕名而来、匆匆“踩点”,到关注殷墟、品味文明,深度探访殷墟的游人逐年递增。

牢牢守护殷墟文物安全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殷墟,激起了越来越多国人强烈的责任感。

讲好殷墟故事,读懂中华文明——殷墟,正建成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为展现中国历史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甲骨文 改变了我的后半生”

——一个中国农民的殷商梦

一个农民学甲骨文有什么用?对于63岁的河南农民田福生来说,甭管别人咋看,这甲骨文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咱得学习。

田福生是小屯村人。这个河南安阳洹河南岸河湾腹地的小村庄,因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一片甲骨惊天下,几代村民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田福生便是其中之一。

记者在殷墟遗址景区见到田福生时,他正在自己开的文化小铺向游客售卖仿古纪念品。小铺里堆放着各种仿古纪念品、研究甲骨文的书籍,田福生还将姓氏文化与甲骨文结合起来,做成姓氏文化扇、姓氏匾额和姓氏族旗。

靠看书自学的田福生如今已经认识不少甲骨文,会写、能刻,他说:“我是个农民,没啥文化,但是我爷爷辈就开始挖甲骨,到我这儿三代,对殷商文化有情结,希望更多人对殷商文化感兴趣。”

早年当过兵的田福生见识广,很有想法。用田福生的话说,“在我村,干啥我都带头。”上世纪80年代初退役回来的他正逢村里刚开始分田到户,没人敢先吃“螃蟹”,田福生就带头承包土地种粮食、种棉花,日子渐渐殷实后又进城做点儿小生意。

2001年前后,为进一步做好殷墟保护与发展、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小屯村关停工厂、不准深耕。“没有产业,又种不了地,搁家里赚不到钱,年轻人去外面打工了,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都说殷商文化里有戏唱,政府这么重视,咱也不能守着‘金山’要饭,我就回村钻研起殷商文化。”田福生说,没想到这一钻进去就是近20年。

2006年殷墟申遗成功后,田福生等十几个村民自掏腰包,出资20多万元组建起艺术团。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村民们完成名为“大秀殷商”的舞台演出。

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今人,再现3000年前商人铸青铜、出征打仗等场景,作为艺术团团长,田福生说,“演的时候真挺穿越的,也有人质疑农民没有那么高的水平,我们就非得演好。”

精心定制的服装道具、与考古专家细抠每一个舞台动作……为真实展现当时的情景,村民们没少下功夫。

“一开始到处演出,效果很好。可这钱花完了就没了,没有人给投钱。”田福生说,散伙的时候,大家很沮丧,但也没办法。

今年是殷墟发掘90周年。不久前召开的“殷墟科学发掘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业内专家学者发布《殷墟发展共识》,呼吁深入挖掘殷墟文物资源的丰富内涵,升级殷墟文化创意产品和产业,推动殷墟文化遗产资源向可供消费的文化资源转化。

几千年时光流转,辉煌的王朝只留下了斑驳的文物和残缺的遗迹。从“这里没啥好看的”到关注殷墟、品味文明,有数据表明,到访殷墟的游人也正逐年递增。

“艺术团迟早还会办起来的。服装和道具我都保存着呢,剧本就在肚子里,人凑齐了个把月就能演起来,到时候又可以把殷商文化更好地展现给游客了。”守着自己的文化小铺,田福生的殷商梦并没有结束。

(本版图文/据新华社)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