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西文化交会广州 粤商精神名扬海外
日期:[2018-12-10]  版次:[A10]   版名:[羊城物语 见证改革]   字体:【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现馆藏文物1700多件(套),见证了广州的繁华和活力。

■“镇馆之宝”——广彩洋人远航图大碗。

■哥德堡号模型。


在十三行博物馆这张“最广州”文化名片里,上千件馆藏文物是广州繁荣和活力的重要见证

本期关键词

荔湾区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一楼展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该馆的“镇馆之宝”——广彩洋人远航图大碗。其特别之处,在于碗中心“1757”的年号标识。这一年,清朝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广州成为唯一对欧美通商的口岸。

从那一年起,至1842年,近百年“一口通商”的十三行,成为“天子南库”,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贸易中心,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在这里,粤商的脚步开始迈向世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诞生了世界首富。

尽管往日十三行的样貌早已不在,但今天,人们仍可以通过十三行博物馆了解到这段辉煌的商业史。2016年9月30日,位于清代十三行商馆区遗址上(现广州文化公园)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以大量珍贵的文献史料和海内外遗存的文物,展示十三行和广州历史。

不仅如此,十三行的复兴之路更是迈出新的脚步,荔湾区建设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区,以“最广州”文化步径等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连接,将包括十三行商埠历史文化区在内进行连片展示,以向全广州、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展现这些特色又独特的“荔湾名片”。

十三行博物馆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位于文化公园内,占地3060平方米,现馆藏文物1700多件(套)。常设展览有“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和“王恒、冯杰伉俪捐赠文物专室陈列展”。展厅一层的“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由“开海设关”“十三行风貌”“十三行行商”“十三行贸易”“中西汇流”和“走向近代”等六大部分组成。

展厅二层的“王恒、冯杰伉俪捐赠的十三行时期文物专室陈列展”展出的是王恒、冯杰伉俪十多年来,遍及欧美各国收藏的清代十三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上百件五常酸枝家具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专项收藏,六百多件从清康熙到现代的广彩瓷器种类齐全;里面收藏的通草画,见证了当年广州的繁荣和活力。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十三行是广州甚至中国、世界很重要的一段历史,广州的包容开放、敢为人先等精神,都是从那时候传承下来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荣誉馆长王恒介绍说,十三行博物馆是一个专题博物馆,可以让市民系统了解清朝时广州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了解那个时期的创新精神。

在十三行博物馆展览大厅的前言介绍中,“十三行是一个地名,是一片商馆区,是一个商人群体,是一种贸易体制”。

当时,粤海关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尽管后来行商家数变动不定,但“十三行”成为了商人团队约定俗成的称谓。盐商、铁商、米商、糖商、丝绸商、陶瓷商、烟草商、典当商、布商、药商各种买卖都聚集在这里。同时,外国的商馆也聚集在这里。

到乾隆时期,仅保留广州一口通商。于是广州成为清朝开关后西方商船的“黄金口岸”。那时的十三行商馆区,各国商贾穿梭,江面上万舸竞舤,出口的是丝绸、瓷器、茶叶、棉布等,而从外国进口的是毛织品、棉花、金属、香料等。

在十三行博物馆的不少清代广州画家创作的外销画中,就有大量描绘十三行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各个角度还原了当时十三行的风貌,再现了当年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正如清初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中所描述的,“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从粤商开始,中国商贸的脚步走向了世界,在国际贸易的舞台崭露头角。18至19世纪,伴随着广州十三行贸易的繁荣,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件在这里频频发生,很多影响全国乃至世界。可以说,十三行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见证地。

清朝的“一口通商”造就了十三行,使广州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尽管如今十三行已不在,但十三行贸易精神依然留存下来,1951年,在十三行遗址现文化公园举办的“华南土特产展贸交流大会”成为今天广州每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先声。改革开放后,十三行遗址所在的十三行路成为一条热闹的商业街,成为广州历史最悠久的服装贸易集散地。

中西交会十三行,粤商精神传世界

王恒介绍说,十三行作为中西交会的地方,西方的思想也通过十三行传进中国。当时最先进的,包括最早的西医、赛艇等体育运动、西式建筑风格,都是从广州走进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风”也通过航海家、商人和传教士吹到了世界。其中,广彩(外销瓷)及外销画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成功范例,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特殊艺术品。

在十三行博物馆二楼展厅,一组徽章瓷藏品,展示的是当时外商在广州定制瓷器,将特殊的标识图案绘制在瓷器上,将其带回祖国作为手信。“徽章瓷是很典型的中西结合的物品,这一时期的瓷器很多都有这种特征。例如广彩人物纹镶小天使铜座大碗,就是套上洋装的广彩瓷。这是广彩瓷器出口外国后,欧洲工匠对其进行重新装饰改造,使之成为中西合璧的艺术品。”王恒介绍说。

正是如此,开海贸易的同时,十三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广州逐渐成为中外关系通道、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是东学西传、西学东渐的前沿地,在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王恒说,至今,在许多国家博物馆、艺术馆、档案馆及图书馆内,珍藏着大量关于十三行的文物、档案、文献等。十三行虽然退出历史舞台,但粤商诚信务实、开拓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岭南人海纳百川的海洋文明的开放理念被传承至今。

改革开放得益者,捐出藏品上千件

2013年,为了挖掘传承、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为了进一步擦亮十三行这张文化名片,进一步将广州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荔湾区委区政府投入十三行博物馆建设。

十三行博物馆的馆藏,全部由中外热心人士无偿捐赠。在博物馆筹建之初,曾向社会发出了文物征集,广州本地人、企业家王恒在看到相关信息之后,决定把当时自己全部关于十三行的收藏都无偿捐赠给十三行博物馆。

“我是改革开放的得益者,在国家改革开放早期出来创业。作为企业家,不能只为自己,也要回馈社会,因此我看到十三行博物馆筹建的消息,我就想,这些收藏放在家里也是看,不如捐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十三行时期的高超技艺。”王恒介绍说,他平常爱好收藏,一开始收藏比较杂,在收藏的过程,发现十三行时期的藏品非常精美,艺术性很高,代表了广州的工匠精神,后来就专门收藏这一时期的藏品。由于十三行的文物很多是出口外国,在国内很少,因此他经常出国去找,或者托外国朋友带回来。

正是王恒夫妇的慷慨捐赠,丰富了十三行博物馆的馆藏。而王恒夫妇捐赠的赠品,就包括广州彩瓷、通草画、广绣、象牙器、外销扇、五常家具以及银器、珐琅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漆器等文物1700多件(套),涵盖了清代广州的主要外销工艺品。

十三行是广州甚至中国、世界很重要的一段历史,广州的包容开放、敢为人先等精神,都是从那时候传承下来的。

——王恒

■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陈琦钿 ■统筹:新快报记者 张小奋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摄影: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